(溥仁寺)
真正把承德和紫塞联系在一起的,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年康熙六十寿辰,他为避暑山庄附近新建的溥仁寺写了一幅碑文,其中说“兹热河之奥壤,乃紫塞之神皋”——奥壤,是赞美水之曲深;神皋,则为夸赞土之肥沃。碑文中阐发了康熙对蒙古族的管理思想,与其对藏、苗等民族的既团结又管控的理念一致。
承德,包括避暑山庄,地处山间河谷盆地,周围群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许多奇峰异景,如磬锤峰山、罗汉山、蛤蟆石、双塔山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胜地。而且,避暑山庄又在北方风景中,加入了些许江南风情。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第二轮大规模扩建,新建了若干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他还效仿他爷爷,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使避暑山庄增为七十二景,他爹题写的是每名四字。之后,在附近又修建了外八庙,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才竣工。
承德和避暑山庄,记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康熙和乾隆等皇帝,大约每年有半年时间住在这里。康熙在这里,处理过若干关于蒙、藏、苗等重要事项。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和西藏正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嘉庆、咸丰二帝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有重要影响的“辛酉正变”,亦从此发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