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炘炀,不愧为神童,95后,两岁半时,就曾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六岁入小学,连续跳级,半年之内,从一年级跳级到五年级,最终,六年制的小学阶段,他仅用两年就完成了,顺利升入初中。
而后,继续在高中阶段跳两级,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三,并在10岁时参加高考,考取了505分的好成绩,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念大学,三年后,13岁的张炘炀顺利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又三年后,年仅16岁的他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专业。
张炘炀的求学之路,一直伴随一个关键词就是“最小”,10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16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这样的求学速度,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神童之称,名不虚传。
但,神童的另外一面是“幼稚”。因为一路“最小”,而且比周围人小很多,使得这个孩子过早地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10岁上大学,周围都是十七八岁的同学,13岁上研究生,周围同学都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甚至16岁念博士,依然只是一个孩子,却面对的是博士同学、同门、导师这样的相对于他而言“超级大龄”的人,让他始终很难与环境合拍。
神童的智力可以因为出类拔萃而早熟,但心理却不能如智力那样早熟。一个过早进入成年人世界的孩子,与周围的世界会格格不入,感到的必然是内心的孤独和不快乐,在现实中的某些行为,就会自然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任性”,而不会是成年人的“成熟”。
早在13岁时,硕士毕业前夕,张炘炀就“任性”地要求父母必须在北京全款买房,否则就不参与硕士论文答辩。作为普通工薪家庭的张家,哪有能力在房价如此高昂的北京买房?最终,父亲把租来的房子水斏是买的,才“骗”得他去参与了硕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硕士学业。
由于过早进入成年人世界,虽然他在学业上几乎无可挑剔,但思想上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他在网上称北京的乱象完全是外地人(尤其东北人)造成的,以及“有钱不一定有素质,但没钱一定没素质”等等,观点幼稚而偏激,引起很多争议。
多年来,由于父母总时完全以他为中心,没有自我,造成了他自私的性格,很多时候,他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父母及他人的感受,所以与周围环境更加格格不入。
幸好他遇到了一个兢兢业业的好导师。
当他开始读博后,由于对导师的研究方向缺乏兴趣,其导师鼓励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但换了好几个,都先后放弃,结果,四年下来,都没能达到毕业的标准,只好延期。
在导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张炘炀曾经短期进入中科院信工所学习密码函数,并继续自己的研究课题。根据相关信息显示,目前,他的研究已经产生成果,预计将于2019年完成博士学业,并很可能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因为他的理想就是做研究。
张炘炀的求学之路,先是快得让人炫目,以至于一路打破记录,但在博士阶段开始遭遇真正的挫折,一直出不了成果,一直达不到毕业要求。这是前期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的反噬,其家长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不但让他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也没有机会像正常孩子那样,一步步地去体验人生,这对于神童来说,真的就是好事?
其实,当一个从小被奉为神童的孩子,一路走来,从仅限对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厚兴趣,到如今要面对毕业后的生活,要走上社会,用知识创造财富,此时,他神童的光环就会渐渐消去,一个16岁的未成年人,要承受一个二十七八岁的成年人的竞争和生活压力,其孤独和压力可想而知,当这份焦虑大得超出自己的心智掌控范围时,思想上有一些扭曲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我们并不没有给予“神童”应有的理解和空间,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和保护他。
按张的想法是博士毕业后,再攻读博士后,要么当一名大学教授,要么去博士流动站从事一个“思想自由、时间自由”的工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