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一个百个人,女娲当初不好区分他们,所以每个人都加了不同编号。
姓,是标志着家族系统的称号,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每个成员。古代,有姓,有氏。汉代以后,统称为姓。
古时姓氏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衍,姓逐步发展增多。周朝时期,分封的诸候国子孙以国为姓,以所封的食釆地邑为姓,以先祖的名,字,号,职,人等为始。从而姓大为增多。今人之姓是从先人姓氏继承,演变而来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m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经增补到五百余个。但据有关报道,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内的数千个姓氏。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为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演变
在中国古代,姓是固定的,氏才是进一步分化演变的。到了秦汉,姓便是氏,氏便是姓,姓氏合二为一来讲。2018年公安部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显示中国在用姓氏6150个,而这几千个姓氏起源、演变各不相同。
1、以氏族、图腾为姓
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是龙,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许多图腾综合而得的一种神兽,像炎帝部落的图腾为羊,少昊部落的图腾是鸟。《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这些鸟兽不是真正的鸟兽,而是黄帝部落下属部落的图腾。黄帝的部落姓氏是有熊氏,如今的熊姓部分就源于这个部落姓氏。前面提到的姜姓、姬姓、嬴姓、姚姓也起源于氏族部落。
2、以国名为姓
夏商周几代分封诸侯,划地而治。各诸侯国国名不同,后世子孙们有的便以国名为姓。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吴国、越国、秦国、楚国、魏国、赵国、陈国、韩国等等,国名都成了后世子孙的姓氏。
3、以邑名为姓
清朝的平步青曾解释:“诸侯之国,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邑,又叫做封邑、食邑、采邑,是诸侯国国君封赐给卿大夫的土地。有些卿大夫的后代就以邑名作为姓氏。智姓祖先荀首,食采于智邑,后代便以“智”为姓。周武王时代的岔生食采于苏邑,其后代便姓苏。
4、以乡、亭为姓
乡、亭是古代行正建制。秦汉是在乡村里每十里设一亭,像刘邦就当过亭长。和以邑名为姓类似,某人居住在某个乡或亭,后代子孙可能就以这个乡或亭的名字为姓,比如秦非子的某个后代分封在邑乡,他的后代就以“邑”为姓。还有裴姓、陆姓、郝姓等部分也是源于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