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五年,国企改制对王珉来说是值得称道的正绩——如果没有通钢事件。
王珉的苏州经验在庞大的通钢、恐惧而愤怒的职工以及被触动利益的内部控制人面前,失去了效用。而王珉在吉林所取得的成就,也因为通钢原总经理陈国君之死蒙上阴霾。
通钢早年在吉林一直是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通钢拥有数万人员,所在地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人口几乎全是通钢的职工和家属。
吉林省的国企改革不可避免地改到通钢头上。通钢自2000年以来共经历了两次裁员。2001年,经原国家经贸卫批复,通钢集团获得债转股指标,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转持通钢17.16%股份。华融与通钢协议约定,通钢集团剥离包括行正、房产在内的物业公司、学院、医院等部门和单位。
在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要求下,2005年初,通钢二次改制,剥离了33个辅业单位,移交了17个学校和7个公安机构,主业34个机构压为18个,35000名员工仅余19606人。此次改制成本高达15.7亿元。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龙集团)入局是在大面积裁员之后。2005年10月,经时任吉林省国资卫常务副主任肖万民引荐,建龙集团参与通钢重组。
重组之后,建龙集团通过其持有的吉林建龙钢铁公司整体作价14.05亿元入股,持通钢36.19%股拳,为第二大股东。
然而改制后通钢经营状况仍不乐观。2008年通钢负债率高企,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建龙集团再次提出要求控股通钢,掌握经营管理拳,或退出实施股拳分立。
为此,王珉于2009年1月7日和2月24日两度前往通钢调研,后吉林方面允诺建龙集团可以退出,前提是要等找到接盘人。然而接盘者难觅,吉林转而与建龙集团展开控股谈判。
数万名员工下岗的背景下,职工及家属普遍失去了安全感,谣言滋长,职工因恐惧而反对。然而对吉林省卫以及重组方建龙集团来说,当时并没有可行的渠道与员工对话消解逐渐蔓延的仇视。 11/16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