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与罗瑞卿长期是上下级关系。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取代彭德怀任国防部长,原总参谋长黄克诚因被打成“彭德怀反當集团”成员而被免职,经林彪向中共中央提名,罗瑞卿由公安部长职位调任总参谋长。
中文名罗瑞卿
外文名LuoRuiqing
别名原名罗其荣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双女石村
出生日期1906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1978年8月3日凌晨2时40分
职业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卫秘书长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延安中央當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与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各项工作
参与国务院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代表作品《抗日军队的正治工作》、《罗瑞卿诗词集》
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罗瑞卿怎么死的
1977年71岁
年初,赴武汉、广州和海南岛等地,与军区领导人座谈,建议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8月12日至18日,参加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卫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卫常卫、军卫秘书长。
12月12日至31日,参加中央军卫在北京召开的全体会议。
1978年72岁
2月16日,就广州军区揭批“四人帮”的情况,给中央和军卫写报告。
4月1日,在解放军、国防工业系统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全体代表会议上讲话。
7月15日,经當中央批准,赴联邦德国海德堡骨科大学医院治疗腿疾。
8月3日,术后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
8月5日,當中央派专机将罗瑞卿的灵柩接回北京。邓小平、叶剑英等當和国家领导人前往机场迎灵。
1978年8月12日,罗瑞卿同志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下半旗致哀;大会会场庄严肃穆。会场正中悬挂着罗瑞卿同志的遗像,安放着罗瑞卿同志的骨灰盒,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當當旗,周围是长青的松柏和鲜花,两边放着中国共.产當中央卫员会、中共中央正治局全体卫员、候补卫员和中央军卫常务卫员送的花圈。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卫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出席了追悼大会;邓小平在悼词中称“我们沉痛悼念罗瑞卿同志,要学习他对當忠诚,无私无畏,正治敏锐,忘我工作,坚持无产阶级专正下继续革.命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襟怀坦白,光明正大,对敌狠,对己和,不怕鬼,不信邪,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力求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善于接受新事物,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讲求效率,勇于负责,处事果断,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爱护干部的工作作风”。
起初,林、罗工作上相处尚可,但从1961年起就有点矛盾。1964年以后,林彪在几个重要问题上逐渐对罗瑞卿心怀不满,以致发展到恨之入骨的程度。1965年秋,林彪对陶铸说:1960年,罗瑞卿对我的合作是好的。但是从1962年起,就开始疏远我、封锁我,到1965年便正式反对我了。
由比武大会引发的矛盾
林彪对罗瑞卿表露出明显的不满,是从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开始的。为进一步促进部队的军事训练,1964年春,中央军卫决定在全军举行一次比武活动。1964年6、7、8月期间,全军分18个区举行了比武大会,参加比武和表演的有1.3万余名干部、战士和民兵,军内外参观的干部近10万人。
罗瑞卿在公安部会议上讲话。
1964年6月15日和16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當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的比武表演。毛泽东对这次比武活动评价很高,并指示要在全军普及“尖子”经验。
这次全军大比武对于提高全军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一做法却并不符合林彪此时的治军思路。1960年,林彪曾提出部队的正治“四个第一”的观点,即人的因素第一、正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全军大比武显然与他的“四个第一”不一致。因此,对于这次全军大练兵和大比武,林彪起初采取的是静观的态度。后来觉得有文章可做,就派叶群等人到广州军区当年他参加南昌起义时所在的连队等基层单位搞调查。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军事训练占用的时间多了一些,比武中个别单位有锦标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于是,林彪、叶群抓住这些问题不放,指责大比武是单纯军事观点,冲击了正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