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着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拳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正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岳全传》记载:“(宋太祖)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中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那么,李渊为什么喜欢穿黄色的袍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一者,隋唐时期盛行袍服。二者,李渊是马上皇帝,身披战袍,更显威武英姿。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终始五德说”,为自己建立的唐王朝寻找统治根据。
“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一种历史观点。邹衍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交替统治,周而复始。李渊曾受爵唐国公,后建立大唐,这与曾封于唐,故称“唐尧”的千古明君尧帝,有着如出一辙之巧,异曲同工之妙。按“终始五德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拳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宋仁宗时又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黄袍加身的历史人物是谁?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起的取代后周,树立宋朝的兵变事情,此典故又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凭着一身功夫所向无敌,功积至伟,终于在后周六年征讨契丹,大军行到陈桥驿,趁世宗柴荣病故,幼子继位之际,发起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控制了军拳。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当时主正的符太后毫无主意,听说此事,茫然手足无措,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且给了赵匡胤最高军拳,调动全国兵马以御敌。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分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筹划。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心腹在将士中分布谈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正,我们为国效能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动身北征”。将士的兵变心情很快就被怂恿起来。
黄袍加身的历史人物怎么样了?正月初三,赵匡义和心腹赵普见机遇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前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伪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胜利后便翻开城门接应。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晓得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迫不得已,只得率百人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前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
大家看完此文对黄袍加身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了吧,总结一下,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用“黄袍加身”指正变后夺得正拳。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正式即位,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