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在民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葩,屡次倒戈,有据可查的就有八次。最后居然也落了一个“民主爱国人士”的帽子,想来也可能是因为最后站对了队伍,骂了蒋介石吧。至于爱国人士,我还真想不出来哪里,难道就因为嘴上说说么。
冯玉祥一生倒戈三次(另亦有8次的说法,下文有介绍),有“倒戈将军”之称!毛泽东谥其为“伪君子”。林彪庐山批判彭德怀时,就把彭德怀归入冯玉祥一类的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之列。从侧面可看出共.产當的一些领导人骨子里对魏延式人物冯玉祥的评价不高。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朝
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正变倒吴佩孚
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
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當
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以上这些都是有历史依据的,至于选择是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还是有奶便是娘,爬行的蜗牛不想评价。但是作为一个军人,这样倒戈次数确实令人汗颜。
反复无常的人,最终也要栽在反复无常上面,这是报应也是天理。论兵力声势,冯的西北军一度盛极,发动北京正变之后,一度达到了八万人。但却是奉军、桂军、晋军等几大强豪中第一个土崩瓦解的。蒋介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对动辄降叛的西北军施以利诱收买,结果冯的部下也用临阵倒戈来"报答"了他。冯玉祥后来写出《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对蒋极尽攻讦之能,凭借身份地位大揭蒋的"黑幕"。爬行的蜗牛觉得大部分是出于个人恩怨的动机,因为冯玉祥与蒋并不亲近,接触的也不是很多,所以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很小,只是本泄愤之作。
作为一个到现在能被人称赞的军阀,冯玉祥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深知装逼的重要性,为了宣传他自己,他竟然制作影视作品,给驻军当地的老百姓观看,他还制作了一部《冯玉祥的家庭生活》,给段祺瑞正府的陆军总长吴光新观看,当吴光新看到冯玉祥在茅草棚中读书,他的儿子女儿前来请他吃饭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拔腿就走,嘴里嘟囔着:“太无聊了!就你这一套!”。我想这个我们都明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是很多领导的路数。在我看来,在那个年代,老冯能想到这一招也是够不容易的,拳当笑料罢了。
今天的人们议论起冯玉祥,都说他治军有道,带兵有方,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有古代大将之风范。其实,他走的仍然是一个装字诀。冯玉祥带兵带的是私家兵。他要求手下将领绝对效忠自己,这些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在他面前不得有自尊,就是他的奴仆。这里我插一句,很多人因为在他面前没面子。所以有样学样,对待自己的士兵可想而知。完全是封建的那一套。有一次吉鸿昌跟他通电话,他大喝一声:跪下!然后还问吉鸿昌:你跪下了吗?吉鸿昌在电话的另一端说:跪下了!如果这样也能被水斏是治军有方,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我引用一句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的一句话“人终究是要讲点信义的”。
冯玉祥为什么驱逐溥仪?
在90年前的今天,1924年11月5日(甲子年十月初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平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紫禁城,嗣后移居颐和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废帝溥仪依然保持着帝王气派。
当旅长时,冯玉祥就下决心驱逐溥仪出宫
在紫禁城内,溥仪的小朝廷照样发布“上谕”。北洋正府历届总统接替时,还循例派遣“专使”,以外国君主之礼前往清宫送国书。
冯玉祥是出名的爱国将领,从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一贯痛恨封建帝制。他认为,民国要与清朝决裂,不应该保留溥仪的小朝廷。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冯玉祥参加讨伐张勋复辟的战斗,收复北京后,他极力主张铲除祸根,驱逐溥仪出宫。但当时他只是一个旅长,人微言轻,没能实现这一愿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