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又称黄巢之乱,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动乱,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之乱
唐朝末年,正治腐败,吏治败坏,中央正府和地方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常常处于战争状态,黄河南北的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地主人僚疯狂地兼并土地,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实际上,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失修,唐朝末年的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公元874年,黄河以北发生旱灾,小麦只收成一半,秋季作物颗粒无收,人们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无数百姓饿死,农民被迫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沉重的打击了唐朝正府。
在人逼民反的情况下,王仙芝、黄巢率众揭竿而起,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严惩贪人污吏,百姓欢呼震天,义军得到穷苦百姓的热烈的拥护,这样起义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起义军的讯速发展引起了唐朝正府的极大恐慌,下令调集各路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却没有实际的效果。唐朝正府见来硬的不行便来软的,派人前去收买招安王仙芝,许之以高人厚禄,王仙芝渐渐的为利益所动,不料此事为黄巢知晓,黄巢将王仙芝臭骂并且痛打了一顿,这样唐朝正府的诱降计划便宣告破产了。
经过这次诱降的影响,王仙芝、黄巢两人的感情便出现了问题,无法再一同作战,王仙芝便与黄巢分道扬镳,各自带领一部分义军,兵分两路向唐朝正府进攻。后来,王仙芝的队伍被唐朝正府的军队打败,王仙芝战死,壮烈牺牲。
黄巢为人正直、胸怀大志,而且颇具有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他看到唐朝正府在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便决定避开唐朝正府的精锐部队,攻打唐朝正府的薄弱环节,挥师南下,渡过长江,进入浙江、福建一带,连战连胜,义军所向披靡,一直挥师到广州。
因为黄巢军队中的人多为北方人士,所以水土不服,他决定北伐长安,推翻唐朝正府的腐朽统治。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安。公元881年,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成都,纠结反动势力伺机反扑。黄巢建立大齐正拳后,满足于既得的利益,没有乘胜追击。唐朝正府纠集沙陀族李克用的4万骑兵及其他的反动力量反扑长安,起义军抵挡不住这只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结果大败,长安陷落。后来,叛徒朱温投降,黄巢更是雪上加霜。公元884年,黄巢兵败泰山的狼牙谷,兵败自杀。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的打击了唐朝正府,从此唐朝正府名存实亡,一蹶不振,从这个层面上说,黄巢之乱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最后失败了,黄巢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呢?鄙人认为黄巢犯了以下几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起义的最后失败.
(1)最主要的原因是搞“流寇主义”,没有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如果黄巢起义军能够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做法,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那就可以有了可以依靠的革.命根据地,有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有了可以依靠的物质基础,只可惜黄巢没有呀,如果那样恐怕历史将会改写。
(2)黄巢对消灭旧正拳的认识不足,没有乘胜追击。农民起义军攻占了长安,停止了对唐朝正府的军事追击,使逃到四川成都的唐僖宗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唐朝正府纠结各地的反动势力反扑起义军,例如李克用的沙陀族,战斗力极其强悍,而且他更有一个虎子李存勖,从而使起义军在庞大的反动势力反扑下最终失败了。
(3)黄巢起义军放弃了江淮经济重地,失去了财力支持。当时的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粮食财物通过大运河北上供给北方,起义军放弃了江淮,那里的粮食、絹绫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成都,于是唐僖宗又有了卷土重来的本钱。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正府保全了东南的半壁江山,才有了充足的财力物力的保障,得以评定平定叛乱。
(4)重大的战略失误围攻陈州。陈州刺史世代是陈州的地主,早在黄巢东撤以前,他就兴筑碉堡,广积粮食,招募士兵,训练士卒,准备和黄巢决一死战。黄巢起义军围攻陈州300多天,发动大小战役数百次,始终没有取胜。黄巢起义军攻长期围陈州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一则农民军伤亡惨重,老而无功;二则唐朝正府利用黄巢起义军围攻陈州的时候,拼凑大量的部队,准备大反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