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两国之间有过和好,也有过战争,秦晋经过多次大战,秦国终于把晋人赶到了黄河以东,在关中东部与晋国以黄河为界。在秦国统一中国的战争道路上,打的几场主要战役中似乎都能看到春秋时一个国家的身影,而在战国时曾让秦国吃过苦头的国家里也一样,背后都有一个曾经巨无霸的影子。既有“秦晋之好”的联姻,又有“崤山之战”的打生打死,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
看一段《史记秦本纪》的文字。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穆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穆公……卒与之粟。”
“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穆公为晋军所围。晋击穆公,穆公伤。”
晋国饥荒,秦国没有落井下石,转运粮食赈灾。秦国自然灾害,晋国趁火打劫,出兵秦国,还把迎战的秦穆公包围并且打伤了。
晋国恩将仇报,很不上路。
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军队突然出现三百敢死队,舍生忘死突破重围,不但救了秦穆公,还活捉了晋惠公。
这三百人的来历正是应了善有善报的话。
当年,秦穆公的好马跑丢了,被三百多流浪汉抓到,吃了马肉,喝了马肉汤,打了牙祭之后面临法律制裁。
秦穆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还是算了吧,不就吃了我一匹马吗?
不仅如此,秦穆公还说,光吃马肉不喝酒,是会伤身子的,居然还送了好些美酒给这些流浪汉。
晋国趁火打劫的时候,三百流浪汉都争着参军。如今,看到秦穆公身临险境,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所以,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后者以兼并战争为主,前者则主要是争霸战争。在春秋首霸齐桓公去世后,晋国和楚国就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来战了百年战争。不过,正所谓“神仙打架,小鬼(凡人)遭殃”。晋国和楚国争霸战争的战场,往往集中在郑国、宋国等中原国家上,这导致后者可谓叫苦不迭,毕竟经常出现的战争的话,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等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
由此,在春秋时期,深受晋楚争霸困扰的宋国,就搞出了“弭兵会盟”,也即平息战争的会盟。其中,对于第二次弭兵会盟来说,发生在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华元不但与晋国执正卿栾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在知道晋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这一年奔走于晋、楚两大国之间,以调解两国的关系,促成了此次诸侯会盟。
二
相对于过去的诸侯会盟,这一次弭兵会盟不是各个诸侯国国君来参加,而是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其中,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东周的霸拳。值得注意的是,除晋国的盟国齐国,以及独霸西戎的秦国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由此,这一次会议正式确立了春秋四大强国——秦晋齐楚四个国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