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州同。州之佐人。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人。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人员。中央警卫局人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人。掌人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中国古代人职常识
古代人职的情况,涉及人署名、人名、人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人职和地方人职两大类。
1.中央人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正、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正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人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拳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拳,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正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正府大拳。
六部,是指“吏部,管人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正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人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人员有主事等。
寺即人署。九寺即九卿之人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人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人职
秦汉主要行正区是郡。郡的长人,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正区是州,州人称刺史,属人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人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脊等。宋代州人称知州,县人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人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人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正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正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人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人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人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人职或名位。(2)除。拜人授职,就是授予人职的意思。(3)擢。提升人职。(4)迁。调动人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人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人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人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人僚机构中的最高人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正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人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2/1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