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杨修之死真相 杨修并非死于自作聪明

时间:2017-10-07 13:57:18  

京剧《曹操与杨修》

  京剧《曹操与杨修》

  曹操在杨修死后,曾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解释原因,“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这句话的重点除了曹操认为杨修不与自己同心同德之外,还有两个字——“豪父”。

  身为太尉的杨彪固然称得上“豪父”,但这位汉魏易代之际的汉室忠臣在朝中早因与曹操不睦被边缘化,曹操对父亲杨彪尚且说不上忌惮,就更别提儿子了。

  但问题是,“豪父”只是个幌子,杨彪父子背后是一个势力庞大声名远扬的显赫家族——弘农杨氏。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在杀杨修之后,还专门写封信给杨彪,多少想修补点与弘农杨氏的裂痕。

  恰巧,我不久前在《一个华丽家族的魔幻千年》一文中还专门写了这个传奇家族。正是在汉末,“杨震、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曾孙杨彪,联手贡献了中国人场文化的巅峰之作:四世三公。没错,就是袁绍袁术兄弟吹了一辈子的‘四世三公’”。

  在东汉中晚期及曹操时代,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一起,是在正治上最为成功的两个世家大族。更巧的是,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还联姻了,而杨修,作为袁术的亲外甥,作为两大世家的连接点,则可以看作彼时天字第一号的世家子弟。

  在曹操的正治视野里,身兼“袁氏之甥”及“杨氏之子”特殊身份的杨修,依靠其背后的庞大家族势力,在曹操身后完全可以参与到兄弟之争中来,并对曹丕的统治乃至顺利接位造成有效的狙击。

  对曹魏更可怕的甚至还不是这个。但凡稍微有些正治想象力的话,就会知道杨彪杨修父子不仅代表的是两大世家,更有“忠汉”士大夫集团的影子。方北辰先生在《精彩三国》一书中曾推论说,在曹操眼中,杨修的任何表现,已不是偶发性的个人行为,而是清流士大夫集团对立情绪的反映,是一种带有正治意图的集团性行为,“其正治意图至少有二:一是给眼下自己的施正制造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变相为汉室张目;二是想在自己的子嗣之间制造对立,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分裂和瓦解曹魏的统治核心,为振兴汉室做远期的准备”。

  因此,无论杨修自己是不是,曹操都会将杨修当作“汉室遗老遗少”,像对孔融和荀彧一样,起了杀心。

  这并非什么脑洞,这一切可能已在各种层面上发生了。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就认为,曹丕曹植相争,而曹植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曹植的态度似乎也很明显,在曹丕“篡汉”之后,曾“发服悲哭”。

  放肆一点的话,难道不可以这样层层“推论”:曹操因为曹植“忠于”汉室而绝了他的储君可能性,而曹植的“忠汉”思想从哪里来呢?有没有可能是受到杨修的影响?杨修其实是一个深入曹家内部,搞洗脑的潜伏者?

  细思恐极啊。

  最后提供一个彩蛋。虽然《军师联盟》中营造了一种杨修与司马懿各为其主势不两立的历史情境,但一个温暖的故事是,杨修死后弘农杨氏一度不振,若干年后,杨修的孙子杨准成为了司马家的“太子文学”,和爷爷杨修当年干的事差不多。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更是无比的喜爱弘农杨氏,先后两任皇后都出自杨家。

  如果将杨修和司马懿都看作颠覆曹魏的“潜伏者”的话,他们的后代的确应该珍视此种老一辈的战斗友谊。

  特别提醒:对于历史脑洞有洁癖的人而言,最后四段可以略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