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门六学士”,又称“苏门六君子”,指出自苏轼门下或得他特别推许的六个文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其间,大家最不熟悉的应该是李廌(zhì)。
根据《宋史》小传,简短介绍李廌如下——
李廌,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他六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学问称乡里。苏轼曾誉之:“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李廌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李廌家素贫,老人去世没钱安葬,苏轼曾“解衣为助”。
李廌虽有才名,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多次落第后绝意仕进。后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直至51岁去世。
李廌著有《济南集》,已佚,现所传辑自《永乐大典》,另有《济南师友谈记》。
作为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我感兴趣的是:李廌为何自号“济南先生”?其文集何以被命名《济南集》?莫非他与泉城济南有特殊关系?
但从《宋史》关于他的记载,及其《济南集》中,找不出相关内容。
考虑再三,原因可能是这样——
与李廌相关的“济南先生”"济南集",“济南”是“济水之南”之意。古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之太乙池,在山东入海。
至于李廌以“济水之南”自号,可能与《宋史》的两个记载有关。
一是“其先自郓徙华”。也就是说,李家本是郓州人(古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后来迁到陕西。
二是他中年后定居长社,直至死亡。长社即今河南长葛。
从古地图上可以查知,不管是郓州(山东东平),还是长社(河南长葛),其地理位置均在古济水之南不远。或者说,对郓州和长社来说,母亲河都是济水。
如此,李廌以祖居或身边的著名河流济水为号,并命名其作品就不难理解了——以郡望命名作品集的情况古代多见,譬如苏辙,其《栾城集》便是以苏家郡望(河北栾城)命名。
好了,这也许就是陕西人李廌自号“济南先生”的原因了,而这“济南”二字是指“济水之南”,与今天的“泉城济南”并无关系。
附一:李廌作品
虞美人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