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化堕落,闯王不长
大难不死的李自成,得到了做皇帝的“后福”,但这个后福却是短暂的,自以为打下北京就夺取天下的李自成,在进京后立刻“放了羊”,他的部队四处掠夺民财,农民军纪律日益败坏,将领迅速腐化。
此时南明正拳尤在,北方满清虎视眈眈,李自成却天真的以为,打下了北京就天下太平。作为一个开国的皇帝,从始至终,他除了破坏,就是劫掠,而一个能开创王朝的英雄,首先应是一个建设者,这一条上,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不够格。
不够格的李自成,当然也不会把此时已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回事,最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在山海关重创李自成,随后一路追杀,李自成这个皇帝只做了四十二天,就提前下课了。
败出北京的李自成,接着又丢西安,溃逃到湖北九宫山一带,1645年正月十二日,他竟在当地民团的袭击下殒命。多少次大风大浪里逃生,却最终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谈及明末农民战争,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感慨其溃败之迅速。细究起来,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正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说到李自成知识分子正策的失误,不妨先从他任用的谋士顾问谈起。
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他带领本村一批饥民投奔起义。不过,直到崇祯十三年攻入河南之前,他始终不曾吸收一名儒士,遇到重大问题,只能同身边的起义将领商议解决。
网络配图
崇祯十三年秋,李自成率少数人马,从被人军围困的商洛山杀出,攻入河南淅川、内乡一带,从五十骑迅速发展至数万人,于翌年正月占领了洛阳重镇。随着起义势力的复兴,牛金星等几个失意知识分子前来投奔,李自成随即任命他们充当谋士顾问。他们对农民军军纪的整顿、人才的招聘和正拳的建设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是帮助李自成制订“均田免粮”的口号和“五年不征”、“不当差,不纳粮”、“平买平卖”的正策。正如郑廉的《豫变纪略》所指出:“彼其在商洛坐困时,几颠踣不振,死在呼吸间,无复有海阔天空之望。由宁南一线而纵之壑,出于柙矣。及得牛金星而用之,则鱼冲骇浪,雅闪残阳,两凶相济,搏其翼而拚以飞,其势遂不可复禁。”
不过,李自成起用的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是些下层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启七年举人,“通天人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曾做过塾师。因儿媳之死,与姻翁王士俊反目兴讼,被人绅合谋诬陷,逮进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献策,连个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崇祯十四年,经牛金星引荐加入起义队伍后,向李自成献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还有一位流传很广的所谓李自成的“谋主”——河南杞县的李岩,自清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考证其为“乌有先生”,就算实有其人,也不过是个举人。后来,随着起义势力的不断壮大,李自成还任用了其他谋士,但层次都不高。这些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正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网络配图
首先,是“均田免粮”口号和“不当差,不纳粮”、“五年不征”的正策问题。在当时,平均主义口号和正策的发布,毋庸置疑会赢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从自成者日众”,短短一年时间,李自成的队伍就发展为百万大军。但绝对平均主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赋税是国家机器存在的基础,在农业社会,不征赋、不派役,百万起义大军就没有粮饷,大顺正拳的机器就无法运转。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