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的爱情,历来被我们所津津乐道,无论是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之间道不清说不明的情愫,还是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之间琴瑟和鸣的深情。陈寅恪和唐筼的感情倒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浪漫,有的是互相扶持、相守一生。

五四运动时,有人问尚无感情经历的陈寅恪对爱情的看法,他说: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这就是陈寅恪著名的五等爱情论,照此说法,他和唐筼只能算四等爱情,但这四等爱情,他们却倾其一生来谱写。
陈寅恪是38岁那年成婚的,而此时的唐筼30岁。他们结婚的年龄如果放在现在也是晚婚一族,是否要想,当陈寅恪、唐筼还未成家时,他们的父母也会不会像现在的父母一样日常催婚呢?
事实证明,天下的父母总有相似之处,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任教时,已经36岁“大龄”了,尚未成家,也没有任何恋爱经历。其父陈三立态度从好言好语,到厉声警告“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
接受了外国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新青年陈寅恪能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吗?当然不可能。碍于父母之命难为,没办法,陈寅恪只好请求父亲宽限时日。
但是啊,对的人总归会遇到的。经同事的介绍,陈寅恪与唐筼相约在中央公园里见面。在公园里等候的唐筼细心地发现,远远走过来的这个人走路的姿势微跛。在谈话中,陈寅恪告诉她:自己的足部有多处鸡眼、胼胝,这与早年留学时经常穿着不合脚的硬皮鞋有关。
但是唐筼并没有对陈寅恪的外表所不满,反而被陈寅恪谦和自信、真诚不掩饰所折服。看来,很大程度上,倒是陈寅恪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唐筼。
1928年,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缔结了偕老之约。唐筼的选择没有错,陈寅恪的学识、为人非常值得钦佩。
他两次拒绝日本的高薪聘请,毅然远走香港,而解放时,也拒绝好友傅斯年的邀请前往台湾。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也没有放弃事业,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正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直饱受苦难和折磨,却始终温馨安适,充满情趣。唐筼在大女儿出生时,患心膜炎并诱发心脏病。但是,她仍然乐观,她深知丈夫在学术上的成就与价值,一直鼓励丈夫。陈寅恪壮年失目,她就担当他的眼睛,除了照顾饮食起居外,她还查阅资料、诵读书稿,他口述书信,她为其誊写。
文革开始前后,陈寅恪也难以幸免,他被批判,受尽精神上折磨,被人诬陷。唐筼也感同深受,但是她还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感染丈夫,使得陈寅恪在失明、膑足、身体不好、精神崩溃的条件下,完成了遗作《柳如是别传》。
1969年10月7日,这位被誉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一生信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广州离开人世。而不久同年,11月21日唐筼也离开了。
有人说她是主动叫停心脏病的药物,也有人说是思念过甚病倒了。
王小波对李银河说,爱你就像爱生命。而陈寅恪和唐筼的感情也可以说是爱你就像爱生命。他们之间没有海誓山盟轰轰烈烈的感情,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