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便由扶苏继位,历史已经不会给其匡正的机会了。在历史上“非王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的事例有很多,在帝制时代,百姓较为顺从的时候,你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会如同皓月之光。而一旦全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抗你的时候,你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也只能是萤火之光,而对一切都感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有许多人都梦想着穿越到自己喜欢的王朝末世,去成为“大英雄”、挽救这个王朝败亡的命运。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在任何一个王朝的末世也都不欠缺英雄,也不乏高瞻远瞩者。但是,其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关於“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继位,而赵高却伙同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拥立了胡亥为皇帝,又伪诏迫令扶苏自裁”的故事,其实根本就不可信。
首先,关於赵高与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消息来源不可信。篡改遗诏乃私室密谋之事,绝不会让史人知道的,更别用说百年后的司马迁。如果说是赵高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可以信之。这篡改遗诏乃极其密谋之事,所以就绝不能轻信之。而在《史记》中,司马迁也运用了大量的后世“小说家”的笔法,书中有大量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三国演义》都没啥人物心理活动)。
白起临死前,说了啥?项羽临死前,说了啥?...赵高对李斯威逼利诱的绘声绘色的描述等等,其实这些大部分都是出自於司马迁的想象与推测(也有的是从各地采风而来)。这也是许多人觉得《史记》写得精彩,而其他“史籍”却极其枯燥的一个原因所在。
其二,按中国古代正治的惯制,储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废。《左传》:“大子(世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车旅,君与国正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
储君是负责宗庙社稷、被视为“冢子”的,是不该被“外放”的。在国君外出的时候,负责守卫都城;如果已经有人被赋予守卫都城之责了,那么就跟随国君。根据扶苏与胡亥的不同境遇,表明秦始皇其
从胡亥最受其宠,其巡游时将胡亥带着身边(君行则守,有守则从)来看,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属意接班人。储君本来就是国君的备用,得备在国君的身边。虽没有秦始皇正式册立储君的历史记载,但那时刻守护在国君身边的公子就是国君的备用。
“知子莫如父”,秦始皇又是位雄主,当了那么多年的秦王与始皇帝,在阅人方面还是会高於常人的,所以其能属意於胡亥,表明这胡亥不但不会是傻缺,而且应该是聪颖、干练的,胡亥的性格与作风应该某些方面跟秦始皇比较相似。而从扶苏接到诏书就自杀上来看,表明扶苏其实就是被流放的,并且深信秦始皇时刻会处死自己(王室杀子,乃平常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