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饮、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而在中国的某些神话传说中,佛教的最高领袖叫做如来佛祖。那么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吗?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如来”的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因此并不是说某一尊佛叫如来,另外一尊佛不叫如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等,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能、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
如来“十号”的意义列举如下:
一、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即谓“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如”是静态的,“来”是动态的,成佛以后本是动静不分、法应不二的,如《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因此,“如来”是说佛陀在如如不动的法身中,因悲悯救度众生,应化而来,故曰“如来”。
二、应供:佛陀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累劫的修行、度众,证断三惑,超越二死,积聚福德因缘,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正如一个人把毕生岁月奉献给国家社会,一旦功成身退,理应受到国家的退休金安养天年一样。
三、正遍知:又作正等觉者,即佛陀能正觉一切法,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佛陀能遍觉一切众,有别于二乘的自觉与菩萨的“虽正知而不遍”。由于佛陀的智能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圆满具足。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五行为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证得三明则“慧具足”,修持五行为“福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