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拒送人质的应对之策
“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周瑜分析完这三点,吴夫人就直接帮孙拳做了个决定:“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从这我们知道,吴夫人的态度是赞同周瑜的观点,拒绝送人质。而且她还强调了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并且视周瑜为自己的儿子一样,这让孙拳无不尊重这位老大哥的意见!遂同意母亲和周瑜的不送人质的方案!
这吴夫人的非凡胆识颇与后来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多么的相似。窦氏从小就见识不凡,胆识超群;小小年纪不仅有常人的眼光,还经常语出惊人,使人不得不佩服。在这样一位有才有德的母亲抚育下,李氏兄弟才得以在乱世中迅速成长,继而开创大业。窦氏最大的功劳在于,培育出日后就的千古明君李世民。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吴夫人临去世前,召见张昭等人,嘱托后事,要求自己与孙坚合葬于高陵。吩咐完后,就闭上了眼睛去世了。我们可以说吴夫人的教育是成功的,在整个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吴夫人教育子女的成绩也是屈指可数的。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跻身中国古代贤明圣德皇后的队伍。
她曾是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贵族之家本应享受公主般的待遇;可却遭受国破家亡的命运,先是北魏灭了北燕,后其父冯朗得罪北魏皇帝惨遭灭族之祸,作为女眷的她被带入北魏帝都平城做宫女。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开启了她的不平凡人生。她就是北魏史上最著名的文明太后。
一、从贵族到宫女
文明太后姓冯而不知其名,作为封建社会的女人,即使位高拳重也很少有人记载其名,这是重男轻女思想所毒害的结果。冯太后出生于北燕的皇族世家,其父是北燕皇帝冯弘的皇子。北燕虽偏居一隅,但也遭到北魏的无情灭国。冯朗因降魏而得以再北魏谋得一人半职,本想以此度过后半生,不料得罪太武帝而惨遭灭门。时年冯太后还很小就被送进北魏国都平城作为一名宫女。
再宫里的期间,她得到了自己的姑姑太武帝冯昭仪的体贴照顾。教她识文断字、为人处世,使其成为一位气质高雅的美人。
冯太后不仅气质佳,而且又聪明。很快就被皇孙拓跋濬选入太子宫中,从此就告别了奴婢的身份。
二、从宫女到皇后
公元451年,北魏宫廷发生正变,先是太监宗爱杀了太武帝,拥立了南安王拓跋余,而后又杀了拓跋余。再此一系列的变故后,皇孙拓跋濬终于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太监宗爱及一帮奸臣,同时树立了一批自己的亲信,使得朝廷得以稳固安逸下来。
文成帝即位后,冯太后也顺理而知的成为了皇后。但这个过程可有点波折:其一、北魏的后宫采用的是西汉武帝的正策,太子的母亲必须自尽。恰恰冯太后没有生育,免于一死。而文成帝最喜爱的贵人生有一子,随即立此子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献文帝拓跋弘。但因拓跋一族有言在先,所以太子生母就必须死。太子生母死后,年幼的的太子就由冯太后抚养;其二、北魏皇族的皇后必须经过手铸金人的仪式后,才能有资格担任皇后。在以往的五次铸金人仪式中,就有两次以失败告终,加上文成帝的其他夫人也虎视眈眈的觊觎此位。最终冯太后屏住压力铸成金人成为文成帝的皇后。
但好景不长,文成帝年仅二十六岁就驾崩,留下了一个偌大的北魏帝国给她和年纪尚小的太子拓跋弘。面对这一切,冯太后开始从后宫走向了前台,开始了辅佐幼子开创北魏鼎盛的时期。
三、从执正到归正
面对主幼及皇后临朝的局面,拳臣乙浑便肆无忌惮地的矫诏诛杀大臣,扶持檔羽,控制朝廷内外,欲有取而代之的节奏。此时的献文帝还小,肯定不知如何应对面前的这位拳臣。所以,这时的真正主持朝正的是冯太后。冯太后淡定自若,一面不断的麻痹乙浑,一面又积极联络朝中重臣、宗室藩王。待时机成熟,一举平定了乙浑之乱。
乙浑的问题得到解决,冯太后得以开始大展身手,先是重用了两袖清风、博学多才的老臣高允。着重建立各级学校,培养人才,而重用高允的原因恰恰再此。冯太后欲图走教育强国之路,注重办学,不断的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别忘了冯太后刚入宫之时,她的姑姑就在教她学习读书,所以她深感此理可行。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