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由于赵匡胤在执正期间,果断地实施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并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并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拳的黑暗局面,从而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有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反之,这种文化氛围也对赵匡胤自身有所熏陶,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皇帝的知识水平非常重要,应该还以“有才者”居之,而他的弟弟相对于他的儿子,自然应该算是“有才者”了。
再次,赵匡胤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也就是,他对他的母亲向来都是言听计从。事实上,赵匡胤能够最终决定让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帝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源于其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想当初,就在杜太后临终时,她曾经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为此,赵匡胤就马上叫来了当时的宰相赵普,并当着太后的面写成了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而这就是历史上的“金匮之盟”。同时,也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依据。那么,杜太后的这个意见到底好不好呢?老吕认为非常好。假如当时清朝咸丰皇帝能够把帝位传给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儿子,那么,又怎么能产生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呢?如果不产生慈禧太后,清朝的江山至少在短时间内还是稳如泰山。
总之,赵匡胤传位给其弟弟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其实就是一个明智之举。如果传给他儿子,宋朝的江山也许早就完蛋了。(吕海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