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鬼谷子为什么不建议看 鬼谷子到底泄漏了什么天机

时间:2018-11-22 11:26:22  

  儒家说

  正方:关于气质这个词,孔子穿着崭新的西服文质彬彬的从辩论席上站起来,他说,我曾经在《论语·雍也》里曰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要做到既文雅又质朴。所以我认为看气质基本上靠谱的,只要这人气质对,说明至少他是质朴的,是靠谱的。后来我的徒孙孟轲还在我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四端之心,也就是气质的2.0版本。但是我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的这句话会让我的徒子徒孙们分道扬镳。

  坐着孔子旁边的明道先生程颢听到这话面色微红了一下,他拽了拽孔子的裤脚,示意他别说了,要不没把鬼谷子驳倒,自己先内讧了,孔子见状笑呵呵的坐下了。明道先生整了下汉服,清了清嗓子说,我也曾经说:学至气质变,方为有功,我说的气质主要就是指诸如行为举止,气度精神等等的外在表现,我说的变化是指内心反求诸己之后,本着克己复礼的方向去,那样气质才会变化。儒家代表队的张载和朱熹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朱熹抢过话筒面带骄傲之色说,我们建立的新儒家基础是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因为太复杂所以简单说说,天理之性就是天道,而气质之性是参杂了人欲不够纯洁,所以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改变气质,恢复天理。王守仁邪了他一眼,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王守仁说“心即理也”,这天理只有一个,哪有什么天理人欲?我心就是天心。然后王阳明从口袋里掏出他已经写好的四句教念叨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心体本身无善恶的,天理就存于我心,不需向外求理,只是意有善恶,所以“行知合一,格物致知”的手段致良知即可。王守仁说气质变化是格物致知的结果,为了致良知而行知合一,达到廓然大公的境界。所以变化气质是从从内而外的,我们要做的是追逐自己的本心,管他世俗怎么看?气质就是我心的本来面目,说的容易,做起来才难,看那朋友圈说主要看气质的?又有几人能做到念念不忘本心的?王阳明最后说,所以看人看气质也是可以的,那人气质清爽,自然品德高尚,心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质。朱熹在旁边气的青筋暴起,想发作却找不到机会。嘴里念叨说,人傻就要多读书,不读书你格什么物,那竹子也有竹子的理哩。

  辩论人说,简单的说,不管是孔孟,还是理学心学都是赞同并且认为气质很重要的,想成君子必须变化气质。所以气质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修为,看人看修为。那么下面请反方纵横家进行辩论。

  纵横家说

  反方座位上坐着六国宰相苏秦、秦国宰相张仪、魏国大将军庞涓和齐国军事孙膑和他们的老师鬼谷子五人。

  穿着粗麻服装的苏秦虽然身居要职,但还是没改掉简朴的习惯,苏秦说我认为气质分为气和质,我的恩师鬼谷先生说人不仅要养气,而且还要养五气,养气之后才能思考,一切战略战术都是养气后的结晶,所以我们师兄弟都对“气”很重视。我赞同对方辩手王守仁的观点,欲望是个坏东西,恩师说“欲多则心散”,故而必须去人欲,让心平静下来,去人欲以立志,立志以明道,心气专一了就不会彷徨了,朱熹听了突然对苏秦多了几份好感,他心想这跟我们儒家差不多嘛。然而苏秦却突然话锋一转,儒家认为质就是质朴,是人野蛮的一面,这一点恕难认同,苏秦说不同在哪里,我请我的师兄弟张仪给大家细细道来。跟苏秦相反,张仪身着丝绸衣裳,雍容华贵,举手投足间都要一副运筹帷幄的气度。张仪笑着说,大家都是朋友,别为嘴皮子的事情,伤了和气。但我的确不认通对方辩友的想法,质是每个人的特性,人生来有高矮胖瘦,恩师说“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我们应该去教导别人吗?不,我们应该去应用别人的特质。你们儒家认为学礼来教化质朴的人们有文化,有礼貌,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保持在一个度上,这也是中庸思想这很精彩。但在战场、商场的博弈是你死我活,这么些年来,没见过几个圣人能让战争停止的,还不是我们这些被后人唾骂的正客们和军事家们干的,我知道你们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不是君子,话音刚落,孟子面带尴尬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张仪发现了之后,声音更大的说道,论看人,除了你们师祖,你们跟我们纵横家比起来差远了。主要看气质这话能站得住脚吗?揣摩尚且由外向内,有远及近,随便看一眼别人的气质能看出什么?这就是伪科学,跟那些看相算卦的有什么区别?动不动就说气质,这世上有几个圣人?有几个君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