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一块钱面值银元的购买力等同于现在多少人民币,这一点不太好界定。网上有人说大概相当于现在700元左右,也有的说两百块左右,其实这些说法也是片面的。
民国初期一圆大洋等于七钱二分白银,相当于一两银子。当时的货币采用的是两和圆并用,发行的大洋成色和重量也捎有不同,所以在大宗交易或资本结算换算成圆时是有一定折让的,直到1933年民国正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和结算以圆为单位。
对比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条件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一下,一头耕牛五块大洋左右(现在一头牛最少也要5000元以上),鲁迅先生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买了一套四合院带有一个小花园还不到1000大洋,鲁迅先生要活到现在可是亿万富翁了。以生活必须品为例:辛亥革.命后1911年至1935年间,一斤大米一般要3分到6分银圆之间,我们按5分算,一块银圆(大洋)可以买20斤大米,我们现在超市里的普通大米2.5元一斤左右。食盐2分一斤,棉布一角一尺,白糖6分(我们按25年间平均市价取值,只是接近一点,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上世纪20年代上海一位警察的工资月薪十几块大洋,纺织厂的熟练女工月薪30块,一个卫生局的科长月薪30块,一般的铁路工人月薪十几到二十几块,有技术的月薪三四十元月薪。大学教师月薪六七十元以上。小学教师月薪20元左右。根据青岛當史资料上说,1925年我国女工平均日薪0.45元。另据1934年7月1日出版的《劳工月刊》上记载,武汉一般工人的工资是15元月薪,三大纱厂的女工月薪在20元左右。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块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100到150元之间比较合适,那时房价和土地都很便宜的,千万不能拿现在的市价作比较。
近年来,中国的收藏界风起云涌,很多藏品大幅升值,而其中升值最快的、升值幅度最大的品种之一便是钱币,古钱币收藏大军也不断壮大。
云南庚戌春季宣统元宝
“云南春季”银币,全称“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一元银币”,清宣统二年(1910)云南省铸造。此币不仅传世稀见,而且币面上方加列季节名“春季”两字,为中国铸币所绝无仅有,颇为稀奇而声名卓著。在机铸币藏界,只要说“云南春季”四字,人们大凡便知其所谓,因而,“云南春季”便成藏界由来已久的更简化之称谓。为叙述便利,本文采用最简化的名称“云南春季币”。
西藏乾隆宝藏银币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奉旨平定了廓藏战事后,按朝廷要求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并在西藏设立“宝藏局”,设计钱模制成样币呈皇帝御览,由于几枚呈样币正反面均为藏文,乾隆帝阅后认为不符合“同文同规”要求,下旨改为正面汉字“乾隆宝藏”和具体纪年,背面为相同意思藏文的银币。于乾隆五十八年铸造发行,由此开创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人铸流通银币之先河。
台湾寿星银饼
1837年-1845年台湾寿星银饼,俗称“老公银饼”,打有“人局”等戮,寿星银饼直径为39曼米,厚2,5晕米,品相完美,包浆自然,此币俗称者公银,老公饼。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张愠在台湾州新當郡庆白口举行起义,台湾地方正府为筹集军饷而铸行了这种银币。其具有早期打制币的特点。币面中上部为寿星像,左右为“道光年造”,“足纹银饼”的纂文。背面为宝鼎图荣,四周环列满文“台湾府库”,另有十二圆圈和十入星点,存世极少,非常值得收藏。
四川卢比银币
由于四川卢比的设计模式、外观、大小、重量均与印度卢比相似,因此就有了“四川卢比”之称。此币正面主图为光绪皇帝的侧面相,引人注目的是,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男人留小辫子的银币。反面为对称的藤蔓花卉图案,中间的“四川省造”呈环形排列,银币的中心为一朵竖直的米花,目前市面上见到的大多为竖直米花型,价格为60元上下;横花的极为少见,其价格约为竖直花的4倍左右。常见的四川卢比均为一元的这种,其外径为3.1厘米,厚0.165厘米,重约11克,含银量为93.5%%,此外,1/2卢比和1/4卢比的存世量相当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