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被灭族了吗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功臣却被冤死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意思是说,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的太子在京城与刘启下棋时,由于无礼耍赖,态度十分骄横,被刘启以棋具击杀。当时,刘启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博弈之争,就把自己的堂兄弟活活打死。由此可见,在刘启的性格中,从小就有暴戾的一面。
如果说打死吴太子,尚有些年轻气盛的因素,那么,汉景帝即位后,对邓通的修理可就明显地是处心积虑了。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深受信任和恩典,并“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曾患痈疽,邓通便用嘴为其吸吮脓血。
刘恒心里感动,不由得暗暗拿他和太子刘启相比,就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邓通说:“宜莫如太子。”为了检验刘启是否真的最爱自己,刘恒就让他像邓通那样为自己吸吮脓血。刘启不得已只好照办,吸时却面露难色。
事后,刘启听说“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汉文帝死后,汉景帝掌拳不久,便“尽没入邓通家”,甚至一根簪子也没留给邓通。可怜邓通从一个大富翁变成穷光蛋,“不得名一钱”,最后竟然饿死在了别人家里。
汉景帝在位期间,最大的正治事件莫过于“七国之乱”了。这次叛乱的导火索,就是景帝削藩,七国直指晁错的《削藩策》,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求惩处晁错。其实,削藩的点子是汉景帝出的,晁错只不过是把领导的意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而已。
但是,一旦狼来了,晁错就成了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成了汉景帝推卸领导责任的替罪羊,成了汉景帝加强中央集拳的无辜牺牲品。“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是汉景帝扣在晁错头上的帽子;诛杀晁错,则完全是一种突然袭击。
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传旨,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可怜晁错为汉家天下日夜操劳,临死前竟然还完全被蒙在鼓里,最后落得个腰斩的悲惨下场,全家人也一起遭难。为了求得一时苟安,汉景帝昧着良心“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其残忍行径令人心寒齿冷。
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功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存亡的重臣,却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汉景帝改立太子时,周亚夫表示过反对,因此,开始被疏远。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时,周亚夫认为背主投降之人不应封候,汉景帝对他的意见不以为然。
周亚夫身为丞相,多次建议均得不到采用,加上他在宫廷树敌较多,只好称病辞职,这正中汉景帝下怀,立即宣布免去其丞相职务。周亚夫辞相后,汉景帝还不满足,竟然专门设计了一场闹剧,来戏弄周亚夫。
一次,汉景帝在宫中赐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周亚夫见肉没有切割,也没有筷子,知道是皇上故意戏弄自己,心中大为不平,令尚席人去取筷子。汉景帝竟笑着对他说:“这还未满君意?”周亚夫一听,怕得要死,赶紧起座下跪,脱帽谢罪,感谢皇帝赏赐,君臣不欢而散。
后来,周亚夫因其子买县人器具受牵连。汉景帝授意廷尉以谋反案进行审问,周亚夫悲愤交加,在狱中绝食五日,呕血而死。周亚夫死后,汉景帝怒气未消,下令绝其侯国,不准周亚夫之子嗣为侯。
对待功臣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又会怎么样呢?汉景帝共生了十四个儿子,其中栗姬生的刘荣为其长子。公元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三年后,因为栗姬失宠,汉景帝废刘荣为临江王,另立刘彻为太子。
临江王宫比较狭小,起居不便,刘荣便想要扩建,偏偏王宫旁边就是汉文帝的祭庙。于是,刘荣被人以“侵占庙地”的忤逆恶行,告到了景帝面前。对于这桩牵强附会的案件,汉景帝没有亲自询问,而是打一开始就把儿子交给了郅都。
郅都是有名的酷吏,理狱虽秉公,但也极严厉,落在他手里,如羊入虎口,绝无生路可言。可见,对于这个失宠、失势的儿子,汉景帝根本就没安什么好心,至少在情感上已经抛弃了他。果然,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想写信直接向父皇谢罪,郅都不许。
窦婴闻讯后,派人悄悄送来刀笔。刘荣向父皇写信谢罪后,绝望地在中尉府自杀。刘荣自尽的消息传来,汉景帝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自责和惋惜,只是不以为然地下令收葬了事。
用文臣而诛杀文臣,取武将而冤杀武将,仇邓通而饿死邓通,废太子而逼死亲子,汉景帝过河拆桥、翻脸无情、睚眦必报、寡恩忍杀的另一面已经跃然纸上。而在平息七国叛乱时,从他颁布的“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腰)斩”的诏令来看,汉景帝确系一个好杀之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