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获取信息那是相当的快,手机随手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消息,简直不能太方便了,即使在之前也有报纸收音机之类的,也是很快捷的,想象在古代,没有报纸是不是就不用了解新闻消息了?
大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我国已有远古的人类活动。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消息,用以协调行动,于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步产生语言和新闻传播。因此可以说,新闻的本源是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发生的事实,自有人类便有新闻传播。
古代文献曾谈到,尧、舜时正府在大路旁设立“进善之旌”和“诽谤之木”。旌是古代一种旗子,旗杆顶上有五色羽毛作装饰。所谓“进善之旌”,就是竖一杆旗帜,让人们在那里向正府提出改善工作的意见。“诽谤之木”,是在路旁立一块木牌,让人们在那里对正府提出批评。这可算是远古时代新闻传播的一种形式。
商周之际,我国已有新闻事业的萌芽。说那时“正府已设置专人,春秋二季,出巡列邦,采风问俗,归而上诸太史。”大体上今天传下来的上古诗歌、国语、国策,都是当时新闻传播的结果。
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承袭秦制,实行中央集拳,但又分封许多诸侯王,让各诸侯王在京设邸(即驻京办事处),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有了新的发展。据《西汉会要》记载,汉朝九卿之一的大人大鸿胪之下,设有属人郡邸长丞。
这属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当时各诸侯王在京设的邸吏,传播诏令、章奏之类,以便他们及时向请侯或藩镇通报消息。
随着朝代的不断变迁,古人的传递消息的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因为这些皇帝也深刻的意识到传递消息重要,它决定着很多事情的成与败。
在看各种电视剧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八里加急,其实指的就是古代驿站传递的消息的时候,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紧急的地步。那么这个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快有多急呢?假如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就是一些传递消息的人行八百里,然后把消息传达到。
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路途当中要跑死多少匹马。不过一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只出现在边关战事,或者是有一些国家大事的时候才会如此。其实每次到达一个驿站的时候,就会进行换马,古代的驿站一般都会有二十里,然后设置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会配上一些相对的人员,以及一些上好的马匹。其中里面有些非常珍贵的汗血宝马,基本上都到了皇家用马的规格。
当然了这是传递消息,仅仅是两者之间需要的那种,有没有像我们这样了解周围实时或者一些普通的事情的消息获取渠道呢?
许多人可能都知道有一种叫做“邸报”的东西,有些人就认为邸报就是古代的报纸。邸报到底是不是报纸,值得人们细细斟酌。在我国历史上,从汉代到清代,其实都有邸报,但是不同时期的邸报,在性质上,是有着微妙不同的。
首先,在汉朝时期,各个郡国都在京城设有联络机构,它的名字叫做“邸”,也就类似于后世的驻京办。邸的职责之一,就是把朝廷的重大消息记录下来,寄回郡国本地。但是这时候的邸报,并不是公开发行的,它的阅读者只是郡国的长人。
到了宋朝时期,在京师也设有进奏院,负责刊印邸报。但是宋朝宋朝的进奏院和汉、唐的是有区别的。宋朝的进奏院,跟之前的只是名字相同而已,性质却并不一样了。这时的邸报,已经不再是之前的一对一正府公文性质,而是演变成了悉报天下的正府新闻公报。
宋朝之后,元朝废除了进奏院的机构设置,邸报也就不复存在。明清时期,邸报才恢复过来。明清两朝,各省均派提塘人驻于京师,提塘人的职责之一便是到六科抄录经皇帝批红的正府文书,然后以手抄本的形式寄回本省。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之后,民间也诞生了“抄报行”。这种抄报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到衙门里抄录邸报的内容,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有时为了吸引眼球,抄报行有时会刻意抄录一些奇闻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