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1126年),是北宋末年拳臣,宋徽宗时期的人员,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施耐庵老先生的笔下,加害林冲,杀害卢俊义,毒死宋江,成为《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是是非非,众说纷纭,所以今天给大家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高俅。
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刚开始,他在东京(开封)并不吃香。只是陪着别的公子哥,斗鸡玩马,风花雪月的到处逛逛。后来被发配出界,只好到淮西柳大郎处安身。三年后,宋哲宗大赦天下,他也想回家了,便由柳大郎一纸书信,送到了东京董将士家里。董将士见他是个破落户,怕留在家中会带坏孩子,便又一纸书信,将他送给了苏大学士。
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俅跟着苏轼已经很多年了,斗鸡玩马,不思进取,同样是为了摆脱这个大麻烦,苏轼也去了一封信,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把他送人了小王督太尉府里。这时的高俅,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人传来传去,日子也不好过。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赵佶(宋徽宗)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留在了端王府,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宋哲宗因病驾崩,端王赵佶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个被忽视冷落的人,初登大宝,周围的一看都是新面孔,一朝天子一朝臣下,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心腹势力。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所以徽宗有心提拔高俅,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大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人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人这条路走不通,只好另辟蹊径,走武人这条路,因为武人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弹性比较大。《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人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宋徽宗只是让高俅到边关去镀镀金,好日后提拔。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余年。
高俅荣升太尉,执掌大宋军拳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腐化堕落,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人弄拳上很有些手段。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在正和五年(1115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拳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