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的

时间:2020-04-22 14:45:58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人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为礼器,在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正拳的象征,如“鼎革”就是指改朝换代。

  后母戊鼎腹内壁铭文的“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正妃妇妌(读为jǐng,武丁嫡长子祖己之母)的庙号,该鼎为商王祖庚或祖甲(祖庚异母弟,后继祖庚为王)即位后为祭祀其所制。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但争议一直不断,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后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该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人村的吴培文的与其堂兄吴希增在野地里连挖了三个晚上,将其挖出。当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妄图攫取该鼎。为保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其埋于地下,并远离家乡避难。直至抗战胜利,交由国民正府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1949年国民當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垂垂老朽发出感慨,"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聚时国富民强"。

  鼎在古代既是炊具又是礼器,主要有这么几个作用:

  烹煮,调和五味。

  这是鼎的原始功能,古人最早发明鼎应该是做为烹饪工具来使用的,类似现在的锅。三足两耳,便于移动,下面生火加热。在历史上用鼎煮食物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但更出名的是一种刑罚叫“鼎烹”,据说就是商纣王发明的。

  礼器,祭祀用具。

  祭祀或国家经历重大事件时铸鼎以记录,并告慰神灵或祖先。所以中国古文字有甲骨文钟鼎文之说。

  象征意义,拳力或身份的象征。

  古代传说天子十二鼎,诸侯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一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现在命名为“后母戊鼎”,但不管司母也好,后母也罢,都应该是商王纪念母亲,或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据专家考证,“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