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其实是重视科技发展的。
但更注重其实用性,这和华夏民族的性恪有关,不重外表只重实用,事件总有其两面性,和瓶颈性,而任何先进的事物也有衰减期的。
花无百日红,人无长青春,同理!
比如唐宋时期,就有很多文人写了很多诗词,来赞扬科技对社会的贡献。
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并对龙骨水车有“救患分灾”评价。
北宋正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前后两次推广也体现宋朝重视科技对生产作用。但真的很实用!
苏轼晚年在惠州为人,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没错,当时宋代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它的设计师就是苏轼苏大学士。又一实用的典型。
今天的广州博物馆,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昔日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果然是苏东坡的隔代知音,不忘记将苏轼的工程师身份列了出来。
姐也是工程师,电气的,我爱工程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把“富之”放在“教之”的前面,认为先富后教。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的。
孟子也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提倡“制民恒产”。从这点上来看孔孟的思想根管子是一样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既然孔子和孟子提倡先富之、制民恒产,那么只要能够达到富民制产这一目的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拒绝的了,如果科技能够达到这一点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
所以别曲解了儒家,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是因为市场,求大于供,资本家想富起来,想方设法增加生产率,有需求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人为之奋斗,工业化大革.命诞生了!

你们知道中国的第一本电学专著是谁写的吗?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曾国藩是谁?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却培养出了一个电学家。
中国研究微积分的第一人李善澜也是传统士大夫,他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专著,请曾国藩为他出书。曾国藩不但帮他出书,还要自己的儿子跟他学习数学,学成以后以曾国藩的名义为这本书作序。在曾国藩的引导下一批中国科学家造成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这艘船叫“黄鹄号”,造成之后曾国藩的高兴的说:“西洋技巧中国人亦能为之。″
在曾国藩的倡导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去美国学习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领袖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18世纪以后,中国跟西方相比科技落后了。而中国仅仅只是比西方落后,或者说当时仅仅只有西方而己!
 
为什么中国在18世经后落后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