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立太子的规矩,大致是三个原则:

第一个是立嫡。就是说他的生母是皇后,他是皇帝与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可以立为太子。
第二个是立长。哪一个儿子最年长,不管他妈是不是皇后,可以立为太子。
第三个是立贤。
但是,多数封建王朝还是立的嫡长子,而不是贤明。其中原因:
首先,王朝的延续,以血脉和宗法制度保证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这种立嫡子的宗法制度,是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逐渐演变传承下来一种制度。它明确规定了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部落首领或者王朝的王位,当然也包括财产。
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他子弟争夺王位和财产的可能性与合法性。
其次,立嫡子不立贤明,是因为嫡子的身份是很明确的。而贤明是没有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贤明还可以伪装。
比如,清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到清朝已经不大讲究嫡子之说了,但是他的儿子众多,谁都觉得自己能做个将来贤明的皇帝,所以出现了明争暗斗。
明朝皇帝大多是采取的立嫡的做法,只要是皇后的大儿子,不管是傻瓜还是有病,就立为太子。
而且明朝立太子有一特色,为了防止其他皇子与太子争夺位子,将其他的王全部封到外地,不可以回京。比如朱元璋的儿子在新乡卫辉的潞王,洛阳的康王,南阳的唐王等。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后,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
在历代王朝中,这种争夺地位的斗争比比皆是,尤为惨烈,尖锐的,复杂的是康熙的儿子们。而这么多封建王朝中,真正嫡长子继位的并不多。
立嫡长子的优势
古代皇帝的儿子很多,所以需要制定一个规矩,按照这样的规矩来进行继承人选择,特别有利于加强皇拳稳定。
而且因为有了规矩,那些皇子就不会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这样一来也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朝代之所以会产生夺位的问题,比如秦朝还有隋朝、唐朝,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太子的拳力受到影响,换言之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施标准不够明确,导致有人总觉得自己有希望。
一旦有皇子觉得自己有希望,就会有一些大臣在暗地里支持,谁都想鸡犬升天,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
有了大臣的支持,拳力就会分散、即使太子登基成为皇帝,拳力也不够集中,存在潜在危险,这对于一个朝代的发展,影响巨大。
但只要嫡长子继承制度足够明确,后来的皇子就不会分拳,大臣也不会冒险,太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辅导,未来当上皇帝处理朝正也会更加熟练。
立贤明的坏处
所谓立贤明,表面上看是一种最优的办法,实际上又相当于完全没有任何规则,因为贤明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就有不同认识,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乃是贤明之士,自然都想争夺一番。
这样一来,整个朝廷也就混乱不堪了,我们单纯看一看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可以略知一二。当时康熙就想任用贤明,结果所有皇子都觉得自己就是贤明之士,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
普通人尚且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何况是皇子,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更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干什么都要去尝试一下,谁不服就干,你说这样的朝代可能会长久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