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咱们来分析为什么到了目的地也逃不掉。
那还是得重复上一个原因,那就是蛮荒之地,这么逃?逃去哪?且不说你人生地不熟,就算你熟悉,难不成你还想在某个旮沓安个家,打算长住?再说,你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并且记住,你还是被关在槛车里被带来的。换句话讲,你来的时候,是坐车,都尚且坐了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难道现在你还凭借你的两条腿,走回去?劝你还是别做梦了,走到肌肉萎缩都不一定能从那地儿回到都城。
所以,古代那些被流放发配边疆的人,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待着的。
3、流放发配那些事古代的技术有限,所有大型工程的建造,都少不了人力。拿长城来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说明这些工程下面都会埋葬很多白骨,而这些白骨的肉体凡胎,有很大一部分是犯人。他们被发配到边疆,统治者也需要开疆扩土,所以,最早一批的开发任务,自然而然就会落到这群人身上。稍微动作慢点,皮鞭就下来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曾遭遇流放发配,如李白、苏轼、韩愈、屈原、陆游等。他们有的在大赦回来途中死去,有的溘然长逝于家中,有的不那么幸运,在流放地死去,例如唐代文学家李德裕,北宋宰相卢多逊都死在崖州。
《晋书·文苑传》记载:引道家之宏旨,会世教之适当,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乎。
流放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另类文化,带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文化烙印。那些被流放发配的犯人身上也会有烙印,以证明他们终身都是戴罪之身,即使有幸回到家乡,也难以在悠悠众口中存活下去。
那些曾经的蛮荒之地,现在很多都成为了国内旅游胜地。时间一直在往前走,历史滴下的蜡油也僵硬了。那些在此处去世的孤魂,若看到千百年后人们如此喜欢此地,会作何感想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