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老子为什么会西行 老子西行去了哪里

时间:2020-08-25 14:13:07  

   老子为什么会西行?

  先上价值:老子西行故事的历史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堪与老子西行函谷关下写《道德经》相比的文化历史事件,恐怕只有摩西上西奈山40天,与上帝对话后写出《十戒》、释迦牟尼到尼连河里洗澡后在菩提树下初转发论文,给五弟子讲授《法华经》。

  因此探讨老子西行的原因,是有着世界上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

  老子西行的故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人。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离老子时代约四百年。以司马迁严谨的文风,其所记述当为不假!

  遗憾的是,司马迁先生未说明老子西迁的原因。我们后人只有猜测了:

  即使是猜测,还得以史料为准,先看几个史料:

  1、《史记》中的记载,周人起源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古地名叫做“邰”。公元前12世纪,也就是商朝晚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到陕西周原,在这里建立了国家,设立了祭祀宗庙。

  2、老子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人。当时周天子的各级人员都是世袭的,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老子的老子老子老子都是周朝掌握藏书的史人,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和档案局局长。

  作为周朝的档案史人,自然要家住都城,身据“朝廷”。也就是说,老子的老家是周朝定都的陕西周原。周王灭纣以后,在陕西镐城定都。自然老子的老家也要定居于此。

  3、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入侵镐城。周平王东迁定都于洛邑,东周开始。国王迁都,文武群臣自然是左右相伴,如影相随了!也就是说,老子的老子,当随着周平王从陕西镐城老家迁到了新的都城洛邑。

  4、在抵抗犬戎和周平王东迁过程中,秦人出力最大。于是,周王将镐城之地封赏给了秦人。秦人经过数百年征战,将犬戎等少数民族征服或赶跑,占据了镐城之地。

  结合上述事实,我们分析认为:《史记》记载: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离开周都。

  中国自古留恋故土,老子离开摇摇欲坠的周王室,第一选择当然是回“老家”。当初,周平王仓促迁都洛邑,老子祖先的本家还有一些来不及东迁留在当地居住着。老子应是西行投靠本家,以躲避中原地区即将到来的兵马之乱。

  《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老子知古论今,料天下纲常已乱,于是离开周王室,躲避死亡之地,西行回老家也是应有之理。

  老子为什么西行?因为老子要回老家了!从洛阳到陕西镐城,是要经过东西两京咽喉的函谷关。

  这一推测似乎还可以有《庄子·养生主》证明。《庄子》记载:老聃(老子)死后,秦失前往吊唁,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觉得他不够悲伤,秦失解释说:你们的老师偶然来到人世,是应时而生,现在离开人间,也是顺命而死。古时候把死叫做“帝之悬解”,意思是,人生在世,是上天把你捆吊在那儿,死了,是上天给你的解脱。过度哀悼死者,还不如发扬光大他的学问,这就像薪火传递一样,一支烛薪烧完了,可以续上另一只烛薪,薪火延绵相传,没有尽期。这也是“薪火相传”成语的由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