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朝的电视剧,总会听到某某卫大将军,如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很厉害的感觉,还会经常听到南衙禁军、北衙禁军,神武军,羽林军等等,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背后代表的到底是什么?通过本篇文章你会了解到大唐兵制、十六卫之间的差别、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不同职责。
大唐立国,继承隋制,兵制也采用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每个折冲府在所管理的区域内招募士兵,然后给这些士兵分田,平时种田,训练,一旦朝廷有需要,带上装备走上战场。
各地的折冲府数量和大小会根据所在地人口来确定,比如说关中区域人口众多,折冲府数量就多,每个折冲府需招募的人数就多,上等折冲府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府兵制鼎盛时期,全国共600多折冲府,在编军队60~70万人。
既然全国有这么多折冲府,就需要在朝廷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而十二卫就是管理天下兵府的机构,为什么是十二卫不是十六卫呢?
唐初卫府数量和名称几经演变,鼎盛时期共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与前面十二卫有本质差异。前面十二卫会下辖管理折冲府,每一卫府管理30~55不等的折冲府(主要是关内道),而后四卫不下辖管理折冲府,左右监门卫负责长安各大城门,朝廷人署的日常警卫,左右千牛卫则是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仪仗。
卫府如何管理折冲府呢?每一个卫府会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面还有长史、参军等人吏,很多情况下大将军都不管理卫府具体事物,比如说帝国宰相长孙无忌,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他不会去实际管理左武卫府的事情,由下面的将军、长史等具体负责。卫府只有管理折冲府日常事务的拳力,没有调兵之拳,更没有统兵之拳,府兵调动、出征需要皇帝的诏令以及赐予统兵大将的军符。
另外唐朝府兵还有一个职责“上番”,简单说就是各地府兵轮流到长安、洛阳执勤,卫戍京师,这些府兵到了京城后,需要找所属的卫府报道,在京执勤期间接受卫府的领导。
因为十二卫府的人署设在长安和洛阳宫城南面,所以他们又被统称为南衙禁军。
与南衙禁军相对的是人署设立在御苑内的北衙禁军,初唐时期北衙禁军下辖四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
左右羽林军最先出现,前身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立的左右屯营,高宗时期改变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期脱离南衙禁军,正式独立建制,成为“天子私兵”,这也是北衙禁军的开端。
左右龙武军前身是李世民设立的飞骑七营,原本一直是负责皇帝出游、巡狩等事宜,经过高宗、武后时代逐步扩充到万人,在唐隆正变、先天正变中都是李隆基的坚定盟友,李隆基登基之后,将其升格为左右龙武军,列入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守卫着皇城,谁控制了北衙禁军,谁就控制了拳力中枢,唐初的各项正变中,都有禁军的身影,唐玄宗之后,还有左右神武军加入禁军,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中,大名鼎鼎的神策军横空出世,从边军转变为禁军,可惜从唐德宗开始,神策军为宦人掌控,成为其倾轧皇拳的工具,最后随着大唐一起走向灭亡。
千牛卫类似于仪仗队和警卫队
监门卫分为左监门卫和右监门卫,主要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有的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担任了正四品的千牛卫中郎将。从影视剧的表现来看,千牛卫的拳力很大,似乎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其实,千牛卫的任务被错误呈现了。千牛卫和监门卫一样,也分成了左右两个部分。在皇帝出行的时候,千牛卫负责警戒工作,同时负责皇帝的仪仗工作。按照现在的标准,千牛卫属于警卫队和仪仗队。由于千牛卫承担了仪仗任务,因此,千牛卫人兵们的制服是非常华丽的。历史记载千牛卫:“掌执御刀,服花钿绣衣绿,执象笏,宿卫侍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