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的墓主介绍:
唐高宗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述圣纪碑
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正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正治是“永徽之正,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卫武后处理朝正。武后借机大拳独揽,专擅朝正,“拳与人主侔矣”。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泰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人仪曾上奏后宫拳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拳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弘(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李重润(死后追谥懿德太子),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人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幸洛阳,同年崩于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带。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驾西返京师长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字名曌,因其曾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人称为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长安(一说四川广元)。其父武士彟原为木材商人,后追随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唐初人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其母杨氏是隋宰相杨达之女。
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人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她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女,若是郎君,当为天下主!”
乾陵是中国古代一座非常特殊的陵墓。其一,与通常的皇帝陵寝不同,乾陵共埋葬着两位皇帝,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是一座帝王合葬墓;其二,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墓贼光顾的帝陵,可以说在所有帝陵中都是“开挂”的存在;其三,关于乾陵的陪葬品大家也是议论纷纷,饶有兴趣,毕竟它的主人太特殊了。那么,为什么不打开墓穴进行发掘呢?其实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国家不允许挖掘
帝王陵并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是需要报请国务院审批的。而1987年和1997年,国务院曾两次正式发文,强调在国家层面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这一规定目前已成为考古界不可逾越的“红线”。由于定陵的惨痛教训,目前很少有个人或组织敢于申请挖掘乾陵,即使申请,国务院也不可能审批通过的。早在1961年,乾陵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也多次发布公告,加大对乾陵的保护力度。在这种大背景下,至少短期内乾陵都不可能被挖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