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原本是一种医治伤寒的药,是汉朝知名的内科医生张仲景老先生研发,对医治伤寒的确有一定的效应。但来到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就变成了士人赞叹不已的时尚潮流消費。这自然要提及风水玄学的开山鼻祖——何晏何平叔。

“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拓跋珪非但对身边的大臣挥舞屠刀,还经常坐在车辇中行凶,将那些抬着龙辇的下人一剑杀死,还立即让人“补缺”。每次拓跋珪出行,都要杀掉几十人,却没人能说清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说,拓跋珪本就是心智不正常的杀人狂,那么,他做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实属理所应当。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天性残忍嗜杀。
但是,三十岁前的拓跋珪明明是个励精图治且深谙儒道的明君,他怎么会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恶魔呢?根据学者的研究,拓跋珪之所以转性,完全是因为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
那么,拓跋珪为何会患上这样的精神疾病呢?
学者通过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拓跋珪的心理疾病,与一种叫做“五石散”的药物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喜好空谈,所谓空谈,就是以“玄学”这种无实际作用的内容作为讨论题材。简单来说,就是思想空虚所致,当时的文人自认为自己已看破了大千红尘和生死之谜,以这种学说来谋求清净和享乐罢了。
我们熟悉的“大雪纷纷何所拟”典故,其实就是清谈的一种。喜好清谈的魏晋人士,在大谈玄学期间往往要佐以“五石散”,亦作为“寒食散”。这种药物实际上就是唐代“乳石散”的改良版,因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雄黄、石钟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所以被时人称作“五石散”。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这些药材的药性进行了注解,其中,绝大多数成分都是对人与体有害的。根据现代化学来分析,这些药材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砷、硫化合物。显然,五石散与古代的“仙丹”类似,二者唯一的区别是五石散是天然矿物,而炼制的仙丹则是人工提炼的化合物。拓跋珪之所以患上精神分裂症,关键便在这五石散上。
三国时期的名士何晏,是著名的“五石散”成瘾者。在当时,贵族人士以食用五石散为流行。据说,服用这种药物之后,人的皮肤会变得燥热,心情会随之愉悦,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幻觉。从药效来看,五石散的作用与现代意义的毒品别无二致。在服用了五石散之后,必须要佐以温酒和冷食,并不断地进行运动,穿宽松的衣服,这样才能让药性尽快散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