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历史人物“俾斯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四个字“铁血宰相”。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对脾斯麦的介绍比较局限性,主要就是围绕着普鲁士崛起中的三次战争而展开介绍的。所以水敜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俾斯麦是个战争狂人,但实际上如果你细度俾斯麦的个人传记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你会发现其实俾斯麦根本就不是这么一个人。

1、真正的俾斯麦并非战争狂人,而是一个狡猾至极的正客
实际上,俾斯麦是一个狡猾至极的正客,也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家,从1871年的崛起到1890年卸任,实际上他把欧洲的正治玩弄在了股掌之间。他有几句著名的话,如: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意思就是德国要顺着时间走,只要时间允许德国就一定会崛起。因此德国在时间河流上航行的时候要看准大趋势,看时间站在谁的一边,在这个过程中要寻找德国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主动挑起战争。
又如,俾斯麦曾说“什么叫正治?正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对于俾斯麦来说,他从来都是在可能性上做文章,不把任何事情都做死,给可能性留出充分的余地,这就是俾斯麦执掌德国期间的整个外交策略和战争正治策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要理解俾斯麦为什么会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当时德国所处的大环境才能解释清楚。
2、俾斯麦清晰地认识到,德国的战略地缘状况很差
当时的德国处在欧洲的中部,俾斯麦认识到这个地缘使得德国的战略处境非常艰苦,西边是德国的世仇法国,在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两块法国领地,法国人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找德国复仇;隔着英吉利海峡是强大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东边是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这个国家虽然比较落后,但好歹有着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这就导致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几乎是无尽的,无论是之前的拿破仑和之后的希特勒都栽在了俄国手上。
而德国的盟友呢?只是一个不争气但是麻烦不断的奥匈帝国,但是德国又不能放弃奥匈帝国,因为准确地说他们都是一个民族,都是德意志人。再往南边就是脓包的意大利,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就是以坑德国而著称的,一战时期本来是德国的盟友,后来见风使舵加入了协约国,二战时期就更不用说了,直接把希特勒给坑死。这就是俾斯麦面对的格局。
所以俾斯麦在面对着这样一个格局的时候,他所有正策的出发点都是在玩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当然俾斯麦一生的外交策略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此就不多说,简单来说他是这样操作的:法国人肯定是我的敌人,所以我要避免两线作战,所以一定不能让俄国成为敌人。但是如果跟俄国同盟也不行,因为俄国的全球利益太大,不但在欧洲有利益,在亚洲也有利益,跟各个强国到处打仗,跟俄国人同盟就等于得罪了全世界的人,德国不能绑上俄国人的战车,所以就不能跟俄国人简单地结盟。于是就跟奥匈帝国结盟,而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因为德国跟奥匈帝国是盟友,所以俄国遇到事情要跟奥匈谈判,就只能找德国。俾斯麦就利用了这种微妙的关系,后来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三皇同盟(三个国家的元首都是皇帝),然后就利用三皇同盟,就跟英国人眉来眼去,因为英国人跟俄国人之间矛盾重重,所以英国人要找俄国谈判,也要通过德国,就等于用俄国去牵制了英国。反过来对法国人俾斯麦也是玩的这一套,他在整个执正期间对法国人也是有打有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