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迎河镇李台村矿北村民组村民周如意的嘴边,经常蹦出这样一段顺口溜:“周如意,真寒蛋,服伺两个‘傻子’真麻烦。大小麻将不谈干,一天到晚就是洗衣和做饭。不是老的要解手,就是小的要喂饭。开了一个茶叶店,一年挣个两三千,一趟医院就玩完。”这段自嘲似的顺口溜很实在,道出了一个老人为伺候家中两个病人时的无限心酸。
1986年,周如意的妻子朱从善还在大店卫生院当助产师。农历5月的一天,夫妻俩发现在医院病房纸箱里放着一个3、4斤重的女婴,医生告诉他俩是弃婴,原来是一位船民发现这个女孩有病后丢弃的。刚刚从丧女之痛中解脱出来的夫妻俩,觉得这个弃婴毕竟是一条生命,没有听从医生的劝阻,就把孩子抱回去了。这一天是农历5月19日,这天就成了后来叫做周俊杰这孩子的生日。谁知这一抱,就是30载的艰辛付出。
1990年,小俊杰得了病毒性脑膜炎,被紧急送到合肥安医抢救,花了40多万元才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抢救结束,一位医生说:“老周,孩子不要抱回去了,抱回去也活不长,扔到太平间,你们就可以回家了”。老周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质问医生:“你们就是这样救死扶伤的?怎么能讲出这种话?还有没有良心?”那位被质问的医生面红耳赤,逃也似地走了。
在周如意夫妇的精心照料下,小俊杰得到了康复,但迎接两位老人的却是长年累月的洗衣、洗澡、喂饭,夜以继日的忙碌、照料。为照顾小俊杰的一日三餐和吃喝拉撒睡,周如意夫妇一年到头没有吃上一顿安稳饭,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候,正在吃饭时间,小俊杰拉了一裤子的大便,夫妇俩赶紧放下饭碗去给她换洗,等换洗好了,饭菜早凉了。
为给小俊杰增加营养,老周每年都从淮南成箱地购买益益牛奶,搭配上百斤白糖,一天喂上两次。烧菜从来不买鱼,怕鱼刺卡住了小俊杰。每次吃鸡肉都是剔了骨头,才喂她。老周从来不嫌弃小俊杰,一口一口喂饭。他说,“傻孩子的碗底子我也不嫌脏,要嫌脏,这孩子就活不下去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4年9月5日,周如意的老伴朱从善因患脑梗塞,身体落下残疾,口齿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照顾小俊杰的千斤重担全压在老周一个身上。老周没有没有丝毫的抱怨,认为这是上天在考验他,他说:“我和小俊杰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老天安排我要一辈子照顾她”。
由于小俊杰是从胎里带来的疾病,后来又患了癫痫病,夜里经常抽筋。老周就给她喂苯巴比妥片,俊杰虽然傻,但吃药还是能品出苦味,老周就把药拌进饭里喂。苯巴比妥片虽然不是什么贵重药品,但长年累月地吃数量就很大,为了节省费用,老周就托人经常一大包一大包从苏州寄回来。一年四季,小俊杰要患几次病,每次都是老周租车把俊杰送到县城或合肥抢救。夏天,要开空调,怕俊杰热;冬天,就在大床上铺上大油布,防止俊杰大小便失禁、尿床。夜里尿床是常有的事,老周就起来给她换上干净烤热的尿片,生怕俊杰冻了。2009年,俊杰得了病毒性脑炎,老周就包车送到合肥抢救,车主怕孩子死在车上。老周说:“别怕,大不了把车买下来”。结果一趟车费就花去两千元左右。
当地正府得知老周的情况后,帮助俊杰上了户口,办理了低保和残疾证,竭力帮助周如意解决实际困难。近两年,已年逾古稀的老周感觉累了,想把俊杰送到敬老院去,一打听每月需要1000元抚养费。由于俊杰没有自理能力,敬老院也不愿收,老周只好继续抚养着这个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俊杰是个病孩子,在她只有相当幼儿的智力中,玩具才能让她安静地玩耍,没有玩具她就会以头拱地的闹腾。结果一年下来,老周为养女买玩具就要花掉几百元。
2016年春季,老周花了1200元,在自己家门口焊了不锈钢栏杆,害怕俊杰不小心上了公路发生意外。老周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看到长辈无微不至地照顾俊杰,也都很自觉地加入看护、照顾俊杰的队伍。在老周外出的时候,都主动过来帮衬一把。
从1986年到2016年,整整30个寒来暑往。老周从40多岁的中年人成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小俊杰在周如意一家人的呵护下,很多次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已经过了30周岁生日。现在,老周担心的是,有一天实在累不动了,俊杰怎么办?谁来延续这个爱心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