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婴儿整天在房间有什么弊端?

时间:2024-07-07 17:31:03  
婴儿整天在房间有什么弊端?

有什么弊端?那太多了。

家长们都知道远视储备,远视储备一旦开始消耗,就无法再补充回来。因此保证宝宝的远视储备合理消耗,是减少未来近视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户外的光照强度相对较高,可以更好的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释放,有利于抑制眼轴增长、减少近视发生。

另外,空旷的环境会使眼睛自然地远看,帮助缓解睫状肌痉挛、消除视疲劳,这些都有十分利于保护远视储备。

室内无法完全模拟户外的光线条件,因此户外活动不宜用室内活动来代替。家长可能担心户外光线太强,会损伤宝宝的眼睛。其实我们只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视太阳,尽量在树荫下活动,基本不会影响宝宝的眼睛。如果遇到户外紫外线过强,则可以佩戴婴幼儿专用墨镜进行防护。

阳光中的紫外线分UVA和UVB两种。其中只有UVB能帮助皮肤中的 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但它的穿透力弱,易被云层、玻璃、衣物、防晒霜等阻挡,所以只有在天气晴好,且多裸露皮肤的情况下照射,才能发挥作用。

UVA的穿透力则很强,隔着玻璃也不能阻挡它穿透真皮层,但它只会让皮肤晒黑。

从这个角度看,隔着玻璃给宝宝晒太阳,或是带宝宝逛商场等方式,是无法替代真正的户外活动的。

当然,由于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制约条件比较多,为了更稳定的保证宝宝的摄入量,还是建议在户外的基础上,1岁前仍然每天常规补充400IU,1岁后每天补充600IU的维生素D补充剂。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接触不同的温度、湿度,甚至空气中不同的微颗粒。宝宝的呼吸道黏膜通过这种持续的微量刺激,能够逐渐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耐受度,帮助减少过敏情况。

同时,呼吸道黏膜也是阻拦病菌的第一道防线,更健康、有耐受力的呼吸道黏膜,也能让宝宝更好的抵御疾病。

家庭环境中的温、湿度通常都是恒定的,为了宝宝的健康也会非常注重空气质量的维护,这客观上减少了宝宝接受锻炼的机会,到了入园、入学阶段,往往更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很多时候,家长喜欢用去室内游乐场代替户外活动,室内环境通常存在空气浑浊、人群聚集等问题,尤其在流行病高发季,十分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因此除了出现空气污染或极端天气情况,还是建议每天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

宝宝的认知能力,大家觉得是通过什么来增进的呢,动画片?小卡片?看绘本?

其实这些都应该是辅助方法,真正最好的方法是走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去。书或电视里的动物形象再生动,也没有亲眼观察到的更有感受;一朵花画的再美,也不如自己闻一闻花香,触一触花瓣,能有更美好的体验;墙角边、大树下也总有细微的不同......

另外,通过大量的接触,也能帮助减少宝宝对新奇事物的恐惧感,让他们的好奇心有机会得到更大的满足。因此要打开宝宝的眼界,刺激他们认知世界的热情,就需要更广阔、多变的环境,这个意义上来说户外活动不可缺少。

来到一个广阔的空间环境,遇到更多熟悉或不熟悉的小伙伴,对于宝宝来说是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共同的探索、奔跑、嬉闹,可以让宝宝更容易释放天性,也能更快的消除紧张、陌生情绪。与年龄相仿的伙伴交流,并处理因此产生的各类问题,所带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好处,是在家庭环境中所不能获得的,有利于宝宝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环境。

……

不用再写了,还有很多。

我一直说,孩子是要适应社会的,而不是等社会适应孩子。整天拘在家里,能适应什么呢?

就婴儿来说,多在户外活动,对于其健慨斏长至关重要,如果整天待在房间,那带来的弊端不止一点点。

我们都知道人与体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D,必须通过日晒(主要是阳光中的紫外线)、食物或口服补充剂的形式来获取维生素D。

如果婴儿整天待在房间,不去户外晒太阳,那就无法通过日晒合成维生素D,继而影响钙的吸收,影响宝宝骨骼的生长。

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使骨骼长的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病,佝偻病都有预防作用。

之前YQ期间,婴儿不得已蜗居在家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口服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D。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宝宝从出生后几天开始口服补充维生素D到成年,母乳宝宝1岁内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1岁以上每天补充600国际单位。而对于奶粉宝宝,婴儿配方奶粉里已经添加了维生素D,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还需要额外补充。

我家两个宝宝出生后都吃这款

现在有活动,购买便宜点。

婴儿整天待在房间,不去户外参加阳光浴,不利于体内分泌多巴胺,长此以往,会增加近视的风险,不利于宝宝视力的发育。

如果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外出看世界,可以看看家里的盆栽,这对于宝宝视力的健康发育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整天待在房间,宝宝除了接触自己就是家里的亲人。自己不外出,接触到了亲人从外面带来的细菌病毒,无法自身抵抗而感染,从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婴儿抵抗力,使得生病次数增加。

此外,待在房间,无法呼吸新鲜空气,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鼻塞感冒等病症增加,给宝宝,给家人都会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心身疲惫。

多在户外活动,接触细菌病毒,有时候是个好事,可以增强抵抗力,免疫力,减少生病次数。而且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婴儿期,宝宝对于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要去看,都想去摸,都想往嘴巴里塞,尝尝味道。摸滚带爬,成了宝宝探索大自然的标配。

如果婴儿整天待在房间,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无法使肌肉更加发达紧致,同时,也不利于肌力的正常维护。严重的会造成肌肉萎缩。

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激发宝宝的运动能力甚至强化运动细胞,提高免疫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相比于经常外出的宝宝,整天待在房间的宝宝,性格会变得孤僻烦躁。

没有外出,没有接触外面的人和事,没有和外界的小朋友沟通交流,Ta只在自己的世界里过日子,内心就会封闭起来。

长此以往,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内心也会越来越孤独,严重的话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甚至心理扭曲。

想想就有些可怕,做父母的zui担心的就是这个心理健康问题。

婴儿期的宝宝,喜欢交朋友,喜欢同龄人一起玩,分享玩具分享好吃的。对于新鲜事物,喜欢一起研究。

而待在房间里就会限制宝宝交朋友的热情,时间久了,就会害怕,会胆怯会害怕见生人,甚至抗拒见陌生人,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养成稳定的情绪。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抽空多带宝宝出去户外,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转游乐场,与父母共度美好而珍贵的亲子时光,而不是以爱之名,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堡垒”。

@知乎亲子

让我们看看这个残忍的实验,你就知道答案了!

实验者找来很多只刚出生的小猫,这些小猫刚一出生就把它们关在一个黑的屋子里,不让这个小猫学到什么东西。

每天给小猫学习的时候,就把其中的一半小猫放在只有竖条纹的笼子里,那个笼子很大,但是全是一条条的竖条纹。另外一半小猫放在只有横条纹的那个笼子里,在那儿只能看到一道一道的横条纹。

经过了大概一两个月的训练以后,把这些小猫放出来,其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1、这些小猫走路会撞到桌子腿,竟然不知道躲避。

2、当你扔一个毛线球给小猫时,小猫竟然无动于衷地任由毛线球从眼前滚过去,没有任何反应。

是不是觉得这些小猫变笨了?

人和动物一样,长期处于一个简单而单调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

即使你将房间布置得再漂亮,再变化多端,孩子在房间也感受不到大树的自然之美、草地的翠绿和花朵的艳丽。

婴儿在0-3岁期间是大脑发育速度最快的阶段,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时大脑重量已达到成年人的80%。新生儿脑重约340克,6个月时为600克,1岁时为900克,3岁时为1100克,接近成年人脑重(1400克)的80%4岁时达到成年人脑重的90%

在婴幼儿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婴幼儿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信号来刺激大脑的发育。

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地看,听,触摸,尝,闻等各种方式来探索和了解这个崭新的世界。孩子所处的环境越复杂,越能接受更多的外界信号,形成更多的神经元链接,大脑发育也就越好。

相反,如果孩子处于单一的房间环境内,其接触到的外界信号过于单调,所形成的神经元链接就少,大脑发育相对缓慢,这绝对不是爸爸妈妈所愿意看到的。

当然,婴儿整天在房间的弊端不仅仅体现在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上,还会带来其它方面的影响。

你是不是也听过孩子不满一百天不能出门。老一辈的说法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出门有细菌、有病毒,有太阳晒,还有蚊虫叮咬,还是不要带宝宝出门好了,等大点,再大点。事实上,从婴儿满月后就可以适当的带孩子出门了。当然,最开始不宜时间过长。儿科医生建议:1-3个月带宝宝每天出门的时间以20分钟为宜;3-6个月带宝宝出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每次30分钟;6个月及以上可以根据每个宝宝的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来定每日出门遛弯时长。值得注意的是,带宝宝每天出门的时间建议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出门回来也固定在一个时间,这样有利于给宝宝养成规律生活,对每天要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预判。另外,小宝宝出门之前,提前打开门窗,先让宝宝适应自然风和空气,然后再带宝宝出去更好。

提倡带娃要多出去走走,那是因为好处很多。相反,总是让婴儿呆在房间有很多弊端,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都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整天呆在房间里面的婴儿,ta的瞳孔是放大的,把宝宝带到室外见到阳光,宝宝的瞳孔会缩小。这就是所谓的眼球运动。眼科医生告诉我们,孩子眼睛缺少这样的运动更容易近视。多带宝宝户外走走,有利于外部对孩子眼睛的刺激,加强眼球运动,促进孩子视力发展。

室内室外温度、湿度差别大,变化大而这些刺激可以促进孩子呼吸道黏膜的发展。把孩子经常带到户外,可提高家里宝宝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从而避免孩子因为换季的不适应而感冒。

尽管宝宝在家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玩玩具等方式拓展小宝宝思维,但是这些远比不上依靠大自然对孩子带来的感人刺激。对于“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宝宝”,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感兴趣的,而这些又直接刺激了宝宝的感知能力。

长期呆在家的宝宝,易出现沉默、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孩子变得胆小,不善于社交。带孩子出门,多去接触些人,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与玩耍中,孩子性格会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同时,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而不认生。

不带娃出去吧弊端多,带娃出去好处是多,但也又有人说带娃出去呢还有潜在危险,你是不是想说养娃真难。

谁说不是呢?

大家都知小婴儿皮肤娇嫩,每天带娃出去遛弯建议避开一天当中太阳最晒的时候,避免孩子裸露的皮肤晒黑晒伤。二是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容易造成宝宝的眼睛受到伤害。抱宝宝出去或是让宝宝坐在婴儿钞旜行时,注意不要正对着太阳光,要把宝宝放在太阳光的背面。夏季太阳光紫外线强,我们带宝宝外出,建议给孩子佩戴专用宝宝墨镜,以防止太阳光对孩子眼睛的刺激伤害。

带宝宝出门把孩子放在专用的儿童座椅上固定住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他们总喜欢把孩子抱在手上,以为这样很安全,实际上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一旦遇到紧急刹车,车子由于惯性,孩子的身体会本能的往前倾,极易造成宝宝身体某些部位的伤害,严重的会直接飞出窗外,后果不堪设想。

养娃不易,让我们每天都学点育儿知识,养娃不焦虑。

我是莎轩妈妈,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您的喜欢是我创作前进的无限动力,谢谢!

@知乎亲子

不请自来,活生生的教训。

儿子十一个月时,已经会喊妈妈。老公为了逃避我和婆婆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不和,开车送公婆回另外一个城市的老家,并强行带走了儿子。

等半年后我终于见到儿子时,儿子已经失去语言能力,也不会行走,且有明显的自闭症倾向。接回省城,到省妇幼儿保科一检查,孩子因为长期被关在室内,得了佝偻病。佝偻病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在现代这种病几乎绝迹,医生用责问的眼神望着我,我欲哭无泪,公婆在专家医生的诊室门口破口大骂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是庸医,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病,是这位老医生自己杜撰出来的。我只能不停地向老医生道歉。

随后我开始了艰难的复健之路。一方面,我天天与公婆争吵,每日强行将儿子带出户外活动,保证日照时间;另一方面,一个月花五千块钱,连续两年坚持每日亲自送儿子去自闭症治疗中心训练。在这期间,公婆谩骂,说我盲目相信医生,医生说什么就听什么,说我浪费钱,白花钱,做无用的事,孩子根本就没有自闭症……治疗的所有费用我自己出;一个人每日风雨无阻带儿子去中心治疗训练;每个工作日都要请假一整个半天,感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一个人承受着付出如此之多,却不一定会有回报的压力;老公和公婆的不理解,我还不敢跟单亲的老父亲说,怕他心疼,自己一个人默默苦熬;儿子每一次在艰苦的训练中哭得撕心裂肺,我在一旁掐自己,在心里说一定要忍住,坚持再坚持一下……

好在付出总算有收获——儿子在三岁那年终于再一次开口发出有意识的声音了,虽然他还不会叫妈妈;走路也越来越稳了。慢慢地,孩子三岁半了,开始会说单个词来表达,虽然还无法与同龄人交流,但总算能上幼儿园了,我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PS:1.我公婆至今不承认我儿子的佝偻病。2.医生交代,我儿子必须终身不能间断地服用钙片,到了青春发育期还要继续补充维AD,同时做好他的身高不会超过一米七的心理准备。中年就会开始容易得骨质疏松。

现在儿子六年级毕业准备上初中了,身高167.5cm,骨龄超过正常值一岁半,医生说他还能再长,但是潜力不多了,但这对于一个佝偻病患儿已经是奇迹,医生已经觉得非常好了。

自闭症和中度感统失调已经在我的坚持努力下,在儿子的艰苦努力中,被他自己逐渐克服,成绩从班级倒五年段倒五十到毕业时全班第十五名,年段前一百五十名。全班大概四十五人,年段共九个班,学校是我们这个省会城市成绩数一数二的小学,在全省也能排进前十。

插曲:期间,我曾经发现公婆编造谎言哄骗儿子,让他相信自己不用再吃钙片了。儿子被我带到医生处,由医生详细解释给儿子听后,儿子认识到爷爷奶奶的错误,回家主动要求恢复每日的钙片供应。公婆同意后,居然拿出老年人专用钙片给儿子吃,被儿子发现。儿子第一次与爷爷奶奶大吵一架。

能有现在这样子,我很知足了。

---------------------------------------

目前受佝偻病的影响,儿子已经近视750度,这是无法挽回的。

补充:夫家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没有一位身高超过170cm,老公身高162.5cm,婆婆142cm。我身高159cm,在我的家族里,我最矮。我的母亲162cm,父亲173cm,爷爷172cm。

医生说,佝偻病会遗传。医生也曾怀疑过夫家是否有家族性遗传佝偻病。我个人认为,是行为习惯遗传所致吧。

我有个学生,所有亲属身高均未超过160cm,这男孩小学三年级身高167cm,之后便再没长过。他的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创造了家族奇迹。

---------------------------------------

没想到阅读量如此之大,而且问题的焦点非常集中。

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佝偻病这种非常见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想到大家都把焦点放在我离没离婚上,我颇有些意外,因为这违背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在写的时候,因为不想挑起两性争端、婆媳争端、恐婚恐育等话题,所以故意隐匿了结局,希望大家把焦点放在佝偻病以及佝偻病的后遗症上。

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结局,我就统一回答一下。

1.医生告诉我自闭症有分先天和后天的,如果养育不当,也会后天造成自闭症。

2.我公公自称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没钱,所以上不了,去了炮兵军人学校,后来转业到地方,在正协工作。我婆婆是新中国第一届小学高级语文教师。我老公厦大本科毕业,这在十几二十年前的福建人眼里还是很有光环的。一家子都算得上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文凭。我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姑娘,知书达理,被家人保护的很好,没见过这世间的险恶,总觉得我的善良,勤恳能够换来平等和尊重,更何况这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后来才知道,有的时候学历、文凭、学识、知识都不能说明或者代表什么。只能说当时我还太年轻,那个年代资讯也不发达,思辨东西还不多也不够有影响力,所以我的认知还是太浅薄,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蒙蔽。

3.孩子被带走后我也哭过闹过,但是城里的姑娘向来都是有自尊要脸面的,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很强,不会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也愿意选择相信自己的家人和丈夫,毕竟能结婚就是因为有爱嘛。当时我们是自由恋爱,城里头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觉得既然结了婚嫁,给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爱,所以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推诿和拖延,选择了相信。

第1次,他说周末就去接孩子。结果到了周末他说要加班,让我等下个周末,两个人一起去。他说的言辞恳切,信誓旦旦,我便信了。等到第2个周末,他又找了别的说辞,我不忿,他PUA我,说我不爱他不信任他等等,我被唬住了。有谁结婚就是为了离婚的呢?我再一次选择了相信,就这样在他花言巧语的哄骗下过了半年多。期间我们也有跟公婆通话,他们都说孩子好的很,没有任何问题。我老公因为此事常常PUA我说,我爸妈给你带孩子,还带出罪过来了?!城里的姑娘从小到大都会保护的很好,没有见识过人性的丑恶,就这么在怀疑中又被摁下来了。

这说明当时我确实恋爱脑,那个年代智能手机还是个奢侈品,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资讯也不发达,各种思辨更是少的可怜,所以没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去解决它。确实我也是有责任的,所以后来我想尽一切办法去补救。在我的认知中,我认为身体是第1位的,所以当时我选择先把孩子的病弄好,再去解决家庭问题,因为我自觉自己没有能力同时解决两件很棘手、困难、繁杂的事情,所以把解决渣男的事情排在了第2位。

4.老公的老家在闽南山区,当时那里交通不便,想要一个人只身到达目的地,再把孩子带走,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而且我人生地不熟,只去过那里一两次,城里姑娘很少去那种地方,路都不认识。不知道大家对当时的新闻还有没有印象,当年那个地方的农村买了拐卖的妇女之后,如果外地的警察去解救,是会被当地的村民和警察围起来直接打死的。

5.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很曲折的。我想过要脱离这个泥沼,所以拼尽全力。先是分居,一个人带娃,请老父亲帮忙,后来因为太拼,身体出了状况,只好先治病。孩子太小,只能暂时先交回给夫家,老父亲照顾我,我们仍然分居。等孩子大些,我又把孩子接回身边来管教,仍然在分居中。我现在的身体很不好,身体当然是排在第1位的,没有身体啥事都办不成。我想等我身体好一些,我后面会做什么大家心里应该都清楚,祝我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吧。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有什么能够帮助到我的地方,快点向我砸过来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