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薛飞杜宪事件始末 薛飞杜宪黑衣照片

时间:2017-04-22 15:52:39  

  可见当时,作为央视知名主持,在老板姓中地位是多么的高尚。

  杜宪近况

  杜宪(1954年-),女,1954年9月23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影视演员陈道明的妻子。杜宪是知名的媒体人,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节目编辑,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等职。

  1954年9月23号,北京出生。1970年在北京人民轴承厂参加工作。

  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进入CCTV新闻部播音组。

  1988年当选为正协卫员。

  1992年6月离开中央电视台。

  1992年9月至年底--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交流。

  1993年夏任“今日新闻广告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常州先奇影视制作中心”董事长。1993年回国后出了一本《我在美国的106天》,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0年1月受聘凤凰卫视,担任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主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节目.

  89以后,杜宪、薛飞、张宏民都领受了一纸停止出镜播音的“组织决定”。中央电视台高层迅速换马,由军方人士接管。对播音员也实行“掺沙子”,由来自军队广播电台的现役军人共同负责《新闻联播》,后来杜宪被调离播音组,去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不知所措这则花絮成了上峰为之皱眉的“新动向”。

  当薛飞调到社教部时,电视台高层特别指示:不得搞任何欢迎仪式类的“小动作”。但据目击者说,薛飞报到那天,仍受到了“热情而不过份”的欢迎。薛飞决然辞职,远走匈牙利。杜宪有全国正协卫员之头衔,多少还有点保护伞,但也因此而不能“封金挂印”,象薛飞那样一走了事。她在经济部工作了三年,做编辑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杜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她日后在荧屏上端庄大方的气质,与其家风不无关系。杜宪16岁初中毕业,正值文革乱世,高中是没的读了。本来她也难逃“上山下乡”的命运,那同代人铁定的人生之路。但是杜宪恰巧碰上了一个“招工”机会,进入了北京人民轴承厂。不过这和当知青实在也相差无几:该厂位于燕山山脉的一个褶皱里——门头沟,举目尽是石多林稀的群峰叠嶂,蜿蜒的山梁间或点缀著颓然倾圮的前朝城堞。它离北京已不近,离杜宪家住的清华园就更远了。当时恰是“备战备荒”的非常年代,这座山沟里的工厂实行准军事化,已不再分车间,而是划成一个一个连队。杜宪被分配到后勤连——即是解决一千多职工“民生”°问题的大食堂。杜宪在伙房里一干就是七年,从揉面烙饼蒸馒头到切肉剁馅掌勺,十八般厨艺都上过手。但杜宪的看家本领是往本应煎或炒的大锅菜里加一瓢水——“这样不容易糊锅,”她解释说。菜之色香味虽因此而欠佳,但在公共食堂,这显然不如“炒糊锅”的过失那么重大。经过大伙房“粗放”准则的熏染,杜宪后来的“家正”并不十分过关,及格而已。当然,她在食堂七年,毕竟“·当灶”的次数少而“凭窗”的时候多。山沟里没有别的饭馆,职工们一天三顿都得到食堂的多个窗口排队。不知不觉地,杜宪当值的窗口,队排得总是最长。杜宪一直以为是自己卖饭菜的手脚比别人麻利,殊不知在这荒野中之大工厂的男人世界里,“可餐”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杜宪的脸蛋嵌在售饭窗口中,本身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作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