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一段赵丽颖为Dior宣传说英语的视频被群嘲。一时间在微博闹得风风雨雨,甚至有营销号搬出了原生家庭、赵丽颖土等说法。我看了一下视频,赵丽颖英语水平确实不咋地。从我所在的外语院校里,随便拉一个出来,水平可能都可以比她好。
但是这有问题吗?
且不说,对于演员,英语水平是否有硬性要求。
即使对一个外语生来说,口音也不是衡量外语水平、乃至口语水平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口音不等于口语。
我大学专业是俄语。在我们系里,有一个同学因为口腔发育问题,无论他说普通话、还是俄语,都有一种浓厚、奇怪的口音,这种口音不是中国口音,也不是地方口音,而是实实在在的“他自己”的口音。但这并不妨碍他俄语学得很溜,还拿了交换生名额,最后去了俄罗斯留学。
我个人出身农村,英语口音也不好听。这一度让我感到很自卑。在外语院校里,我发现,即使是城市里的孩子,英语口音也未必有多完美。而英语口音真正好的人,几乎都出身于富裕阶层,从小就经常出国玩或居住。
所以说,外语教育本身就是精英教育,英语口音是上层阶级的身份标志,是需要烧钱的。别说农村人没资格享受,就算是城里人,又有多少人能年年带孩子出国的?
大家都是屌丝,就别互相伤害了吧。
出自电影《傲慢与偏见》
2/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但在我看来,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失败的,大家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英语,口语水平却还是渣得一塌涂地。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纠错”上。用做题、讲题、改错来学习语言。我记得高考英语有一道很经典的题,就是选择使用“the”还是“a”。你想想,把区分“the”和“a”的时间用在记句式上,我们能学多少有用的表达了?更别提,还有许多其它的同义词,连外国人自己都区分不清楚。
我们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要么就是在找“哪里错”,要么就是在去往“为什么错了”的路上,以至于学生把重点放在了“纠错”上。
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水平,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思维。
不信你随便找个中国人和他讲口语。你就发现,你们才讲了几句,对话很快就会岔道——“哎,你这个词用错了”、“你这个表达不规范呐”。然后你们的对话就草草结束了。
这就是什么我喜欢找老外聊天的原因。因为他们从不会去纠结你哪个发音不准、哪个词用得不准确,更不会管你“the”和“a”是不是用错了,而是用心听你的内容。我记得最愉快的一次聊天是和一美国人聊正治,那时正值美国选举,我们讨论了特朗普和希拉里。他支持特朗普,相信床破一定会当选。
那时我操着高中水平的英语,连Trump都读不标准,但这妨碍我们愉快的交流了吗?
出自电影《傲慢与偏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