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本是正一派道士,但是他也是一个私生子,他的一生随着中国的命运跌宕起伏,他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却是永恒的,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你用温柔的语调对听不懂汉语的人说脏话,他可能以为你在夸他,但是你如果用二泉映月这样的音乐对人演奏,谁都知道这种悲凉。
阿炳的父亲叫做华清和,阿炳是他的私生子,阿炳三岁母亲就过世了,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留着道士发髻的阿炳)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那个时候的阿炳管自己的父亲叫做师父,一直到二十一岁的那年,父亲华清和命不久矣才告诉他的身世。
父亲死后阿炳接掌了雷尊殿,那时的阿炳放浪形骸,身为道士不守戒律,变卖庙中的财产,吃喝嫖赌抽,那时的抽专指鸦片烟,而嫖娼又让阿炳患上梅毒,梅毒让阿炳的眼睛瞎了,这时道观的人给阿炳赶了出来,阿炳的心在这时也明了。
很快阿炳就流落到了街头,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他开始在街头卖艺,认认真真的活着,他的名字叫做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
在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瞎子阿炳演唱的时候,董彩娣负责收钱。到一定时候,瞎子阿炳就问她:“几乎啦?”这是无锡土话,意思是多少钱啦?董彩娣报一个数目,瞎子阿炳就说:“好啦,明天的开销够了。”然后用他的胡琴模仿人声讲无锡话:“谢谢老板,谢谢小开,谢谢太太,谢谢小姐,再会,再会!”
董彩娣不识字,很节俭,从来没用阿炳的钱买过一件衣服,一直穿着从乡下带来的那件过膝的褂子,布丁越来越多。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
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
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
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阿炳死有两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阿炳至死还穿着象征道士身份的道袍。
“当地人都知道阿炳是我们家的老阿公,我们以他为荣!”昨天上午,音乐大师、《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孙辈9人一早从江阴北国赶到了无锡锡惠公园阿炳墓前,向这位逝世已60年的老阿公虔诚祭拜。记者了解到,这也是阿炳后人首次齐聚在一起来祭拜这位音乐家。
68岁的阿炳孙女钟月珍回忆说,这位老阿公是爱小孩的老顽童,喜欢用二胡声逗他们这些孙子、孙女,他们也都喜欢围着他听二胡曲子。
记者了解到,阿炳和董崔娣在一起之后,两人搭档一个拉二胡表演,一个专门带路收钱,穿梭于锡城的大街小巷卖艺为生。直到1950年去世前,阿炳经常回到北国去,所以钟月珍和钟桂芳他们两个年纪稍微大点的孙女孙子就喜欢围着阿炳转。阿炳拉二胡有绝活,就是可以模拟各种鸟兽声音,而且惟妙惟肖,听得孩子们是如痴如醉。“特别喜欢听他拉出那种鸟叫的声音,很好听!”钟月珍还回忆说,他们当时只有七八岁,只觉得这个阿公有绝技,阿炳也喜欢拉二胡来逗孩子。她回忆说,这位老阿公喜欢戴着礼帽,戴着墨镜,个子高高的,穿着长衫。“每次到北国来,衣服都挺清爽的,没想象中的那么邋遢!”
而在47岁的“重孙媳妇”黄凤英的回忆中,颇为自己身为阿炳后人而自豪。她说,当年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老公说自己是阿炳后人,她还以为在吹牛。“我老公这么说,我就不信,后来结婚了,才知道是真的,挺自豪的!”
音乐家阿炳有后代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