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我是一个出生在村镇的同性恋男青年,想聊聊自己的性启蒙小史

时间:2024-11-13 18:29:31  
我是一个出生在村镇的同性恋男青年,想聊聊自己的性启蒙小史

原标题:我是一个出生在村镇的同性恋男青年,想聊聊自己的性启蒙小史

喧嚣的性狂欢,孤独的性启蒙

我出生于苏北地区一个小村镇。在那个环境里,关于性的话语无处不在:从田间地头的闲聊胡说,到八卦他人的家长里短,性始终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有孩子在跟前时,成年人们虽有节制,但从他们的欲言又止、各种隐喻和挤眉弄眼中,我们依旧能感觉到某种令人好奇的禁忌及其带来的刺激。对于村镇的孩子而言,这些关于性的窥探和欲望,也伴随着这些 “禁止” 在快速繁衍。就如弗洛伊德在其《文明及其遗憾》中所指出的:是禁令创造了欲望的主体,而主体又渴望这样的禁止。

儒家观念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在制约与规训农村的同时,也留有大块空白被其他非正统观念所填充。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社会对于性保持着强烈的清教徒式的压制和沉默,农村的性话语却十分繁盛且充满活力。可是,那些充满了形形色色隐喻的性话语始终只在成年人之间流传,孩子们对于性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除了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残章断句之外,他们一无所知。这一状况伴随着到我们到城里学校读书而开始改变 —— 并不是学校教会我们关于性的知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学校性教育的稀缺和保守,才导致学生开始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和学习性的秘密。

在中学生物学课本上有一个关于男女人与体构造的章节,其中配有男女两性生殖*器的插图。每次课讲至此,老师都会稀里糊涂地跳过去,令我们在偷笑的同时也意识到性所存在的诱.惑与危险—— 对于中学男生而言,或许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产生出格或者破坏禁忌的冲动了。在那时,对于被禁止的东西了解得越多,似乎就越能获得同学、朋友间的羡慕与嫉妒之情。尤其对男生而言,这些东西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会资本,是自己 “酷” 和 “帅” 的彰显。人人引颈窥探,欲拒还迎,这些正在走向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对于性这个既神秘又令人不安的东西,充满着渴望与无知。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那段时间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成功跨过高考,进入理想大学。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从衣着发式到鞋带是否系好,从课间在走廊的行为到午休时是否在看无关紧要的课外书,再到男女之间是否存在超越同学关系的其他想法 …… 都被一一观察和监督着。学校认为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把全部心力放在备战高考,不过另一个明显的原因则是,老师们也都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开始摸索两性边界。于是 “男女大防” 在初高中成了重中之重,任何可能涉及性的书籍、漫画、电影和艺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我们性启蒙的教材。

当时能上网的地方只有网吧,许多学生会包夜打游戏,或者搜索日本 A-V。我则找个最后面的犄角位置,看大岛渚导演的电影:《感人世界》、 《战场上的圣诞快乐》、 《御法度》。当时我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电影出自谁手,只想知道那些涉及性的场景。《战场上的圣诞快乐》 有一幕是大卫·鲍伊扮演的杰克在坂本龙一的脸颊上亲了两下,令当时的我颇为惊愕;但让我更胆战心惊的是坐在旁边的陌生人是否注意到我正在看这样的电影。还有香港导演杨凡的 《美少年之恋》,吴彦祖的裸身洗澡、与男性的亲吻以及床戏,类似画面一出现,我就立刻把电脑屏幕往里扳或者缩小屏幕。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男生不同的高中男孩,这些电影中的亲吻和性爱场景简直就是久旱甘露。就像美国研究男性气质的学者 R.W. 康奈尔发现的,初高中男性团体的形成及维持其运作的一个重要工具,便是他们对于性的分享、交流和嬉闹。与其他男生谈论性话题,不仅能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的性知识迅速增加。当然,这也常常导致其所分享的性观念、形式和意识形态都十分相似(地错误),并且往往与异性恋主流社会思想重合 —— 这意味着他们更可能对于那些 “非主流” 性观念和行为持嘲讽与排斥态度。而当你的性启蒙状况有别于其他同龄男生,你就很难与其他同性交流这方面的问题。年少时的我,只能在电影与书籍中寻找着对这个隐秘世界的了解。

性教育=性禁令?

高中时经常给我推荐电影的是一位关注耽美圈的女同学,她总能及时知道最近又出了哪部新电影,然后我们跑到网吧去寻找。其中有两部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韩国电影 《霜花店》,一是泰国电影 《暹罗之恋》。这两部电影都以悲剧收尾,让人十分难过,并且令我们觉得,同性恋情似乎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破碎。这种深刻的悲剧感给我留下很大影响。

布尔迪厄与福柯都指出过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在建构一个现象和传统时所起到的作用。逐渐成为经典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形塑能力。当整个主流传统指出同性情欲为疾病或非法时,诞生于其中的诸多文化产品也往往成为这一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在20世纪前期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声称,同性之间由于其 “不自然” 的情欲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形成稳固、长久的伴侣关系,并且他们终生都难以获得其所渴望的爱。这一拳威话语导致许多同志产生自我厌恶与愧疚,同时,对无法获得爱而焦虑与痛苦。

对于 “初学者” 而言,这一不安所造成的影响会蔓延很久,即使 TA 日后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反思。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与学校在性教育这一块的缺失。对于那时的我们而言,关于性的知识都是自己在闷热、充满异味的网吧和图书馆中查得的。父母似乎难以开口和我们说这些,我们也识趣地不问。即使一些父母与孩子说起这些,他们又能说些什么?我们的父母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于性的了解和观念又有多少还适合当下这个社会呢?

而随着这些年性教育在学校的开展,一个新问题也由此诞生:这些主流性教材带有强烈的 “强制性异性恋” 倾向,而关于性别气质和性少数的观念则充满陈旧的刻板印象和陈词滥调。例如,在作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的《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同性恋被纳入 “性心理障碍” ,被称为性变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谈及对同性产生好感时,鼓励其 “用橡皮筋打击手腕,直至意念消失为止” ……在这些反复再版的教材中,描述性少数群体所使用的理论与话语也依旧大有问题,极为落伍,例如说同性恋与跨性别者产生自 “性倒错心理”,是需要被治疗的疾病。此类教材层出不穷,充斥在当下中国初高中以及大学的性别教育课堂。

如果说影视剧中对同性关系的描绘是传达一种必然失败的悲剧恐慌,学校性教育则是更直接的主流禁令,形成无形的恐吓与惩罚。

在这样的性教育中,我们能期待年轻人形成怎样的性观念?我们怎么可能形成对自我和性的完整认知和摸索?

理想中的性教育,不是施加新的禁令,而是打开一扇门,给人们提供更多讨论和体验的空间。真正开放且多元的性教育,一方面能够防止未成年人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被泥沙俱下的信息和新闻裹挟甚至伤害,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健康且现代的个人而言,也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未完成的(性)教育

中学的时候其实很好笑。当有人告诉我们《红楼梦》中也有性描写时,我们便会去翻阅《红楼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虽然遭到删节,但其中漏网之鱼依旧如久旱甘霖;而当我们发现明清禁毁书目时,更是如获至宝,我也由此得知被称作传统 “三大男色经典” 的《龙阳逸史》、《弁而钗》和《宜春香质》。

结果,倒是因为这样读了不少书 —— 只是当时心机不纯囫囵吞枣,所以没记下多少。

大学之后我当然对性知识懂得多了,互联网帮了很大忙,不过我还是继续了小时候的习惯 —— 从同性电影/作品中得到启蒙。

在鲁伯特.埃弗雷特和科林叔主演的电影《同窗之爱》,以及休·格兰特主演的《莫里斯》中,19世纪的年轻剑桥男孩们都对柏拉图的《会饮篇》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深奥哲学思想,而是为了流传在其中的古希腊哲人对于 “男孩之爱” 的赞美。当王尔德在19世纪末因其同志身份而遭到英国法庭审判时,他同样引用了这部书中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高中时,我看了1997年的英国电影《王尔德》,然后在一家书店找到了《狱中记》,看完虽有些失望(因为完全没有所以为的性爱描写),但依旧由此对这个隐秘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学的第二年,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会饮篇》,前后翻找其中的相关片段。哲学也好,艺术也好,同性恋相关的作品又给我打开无数个美好世界的大门。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重翻十八九岁的时候看过的许多书和电影,包括大岛渚的几部代表作、《狱中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龙阳逸史》等。重览这些电影书籍的状态,和曾经初见它们时的目的早已大相径庭。对一个刚刚迈入成年门槛、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男孩,它们那时候是我的性启蒙,教我怎么做一个男同性恋。

而如今我看到这些作品中的深刻思想与内涵,才意识到它们对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它们其实在教我怎么做一个人。

在性教育这么欠缺的条件下,我遇到了这些作品,长成了今天的我,这非常幸运了。性教育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人生教育,而我的性教育还在继续。

// 作者:重木

// 编辑:Alexwood,赵四

责任编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