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文章在网上风传,也让不少人开始对这项经过50年研究论证和12年建设的工程表示担忧。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日前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对网文中提及的“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等三大质疑作出解答。据新华社电
质疑1
水速慢致调水目标难实现?
回应: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流速“不可靠”
这篇网文称,根据本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当天电视新闻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推算出“通水时的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输水量为每秒22.4立方米”。由此文章推断,南水北调真实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工程设计的“每年平均输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并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王浩表示,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水流速度“不可靠”,其结论“不科学、不准确”。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基本上是自流输水,主要依靠重力。中线干渠渠首陶岔到输水终点北京团城湖之前落差约为100米。江水在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大量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口门、倒虹吸还有渡槽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会增加输水的阻力,使输水水流慢下来。
“根据我们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面线有几毫米的误差,就会减少3至4个流量,这里面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但总体来说输水正常流速应是每秒1米到1.5米。”王浩认为,根据“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流速“不可靠”,因为不管水流流速多少,任何一个渠道断面的流速分布都是一个“子弹头”的抛物线状,水面和水底的流速会慢一点,而渠道中心流速最快,“不能仅根据水面轨迹来推算流速,而要精确的水利计算”,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质疑2
泥沙沉积已彻底毁掉工程?
回应:水库及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
“泥沙沉淀将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该网文称,丹江口水库的水来自汉江上游的陕西,“水流湍急,泥沙极大”,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因携带大量泥沙很浑浊,不能马上放水进入南水北调干渠,需要几个月在水库里沉淀干净,再放清水入干渠,但南水北调工程指挥者马上放水入干渠,使得渠道淤满污泥,“这个错误的决策,不幸已经彻底毁了整个南水北调中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