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蔡和森简介 蔡和森的后代现状

时间:2017-08-25 17:49:00  

  1927年4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看望蔡家的父母及自己的两个孩子。这是她最后一次与蔡家的亲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张罗下,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仅过一年,向警予就英勇献身了,年仅33岁。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避免被敌人“斩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峰带着长女蔡庆熙及大外孙女刘千昂、孙儿蔡博回老家双峰永丰乡下,自己则带着长孙女妮妮、外孙女特特,转辗武汉、上海,为儿女们掩护革.命。1928年當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与蔡畅兄妹都是“六大”代表,将妮妮带走,第二年去了莫斯科。葛健豪则带着刘千昂、李特特回到了家乡。从此,蔡和森、蔡畅的子女都随祖母(外婆)隐居到永丰附近,先后住过的地方有毛塘、茶亭子、杨梅子咀、石板冲等处。

  在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后,中国共/产/當关心革.命先烈和在中央工作的领导人的子女成长,陆续地派员将他们从乡下接出,护送去苏联学习。至1929年,继蔡妮已跟随爸爸赴了苏联后,蔡博、蔡转、蔡林、李特特都先后离开家乡,送去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融入到了这个更大的国际大家庭里。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到1953年归国,在那里整整生活了24年。据她自己回忆说:“当时,苏联正处于困难而又动荡的时期,但苏联对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关心,为他们组建了儿童教养机构——国际儿童院。于是,我的父亲就把我安置在一个儿童院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蔡妮对留苏生活仍记忆犹新。她说:“苏联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但我的事业还是在我们的祖国——中国。”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因为父母早于战争年代就壮烈牺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亲人是姑妈蔡畅和姑父李富春。当她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去上班时,姑父姑母对她的赠言就是:“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她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3年后,1957年组织上把她调到北京红十字医院,为中央首长和外国朋友服务。

  “文革”结束后,蔡妮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当了一名俄语教授。她的俄语与她的医学一样,功底很深。她在苏联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时,就与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代表中国儿童出席在白俄罗斯首府召开的国际儿童会议,毛岸英用中文讲演,由她作俄语翻译,宣传中国抗日战争。她还在伊万诺沃师范大学历史系专修过俄罗斯历史。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以一口流畅动听的俄语,主讲俄罗斯概况及历史,深受师生的欢迎。现在蔡妮已83岁高龄,身体尚健。她关爱家乡,对70多年前在家乡生活过的情况记忆还深。

  蔡博,自母亲向警予牺牲后,跟着祖母、大姑妈在双峰隐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在双峰高小31班毕业后,考取湘乡中学,1938年秋,周总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庆转送乌鲁木齐,再由毛泽民带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1943年秋,蔡博在10年制的学校毕业后,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时年19岁,是中国留苏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伊万诺沃儿童院时,他是继毛岸英之后的中国儿童卫员会主席,是中国留苏学生同学会的发起人。他在钢铁学院学习期间,荣获了斯大林奖学金。

  1945年底,毛岸英突然来到钢铁学院学生宿舍,把他要回国的喜讯告诉蔡博。蔡博紧握着岸英的手说:“我也在等待着这一天。”随即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打算,决心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炼就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尽快回到祖国。

  毛主席在延安收到蔡博等人的信后,于1946年1月8日给他们回信。信中说:“永福(岸英)回来,接到你们的信,十分高兴。正如你们信上所说,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总之,是希望你们一天一天成长,壮健、愉快、进步,并望你们团结一切留苏的中国青年朋友,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