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82年,在整个印度爆发了不满甚至直接分裂主义的谣言。在中部东海岸的安得拉邦,特伦甘纳地区(包括40%的内陆地区)希望脱离该州的其他地区。在北部不断变化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麻烦也随之爆发。然而,最严重的威胁来自旁遮普省的锡克教分裂主义者。
在蓝星行动之后,一些锡克族士兵从印度军队辞职。在某些地区,那些辞职的人与仍然忠于军队的人之间发生了实际的战斗。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走出她人邸后面的花园,接受一名英国记者的采访。当她经过她的两名锡克教保镖时,他们拔出了服务武器并开火了。一名男子用手枪射击了她三次,而另外一名用自动步枪射击了三十次。然后,两名男子平静地放下武器并投降。英迪拉·甘地在接受手术后于当天下午去世。
当总理逝世的消息被播出时,印度北部的印度教徒群体横冲直撞。在持续四天的反锡克骚乱中,有大约3,000至20,000名锡克教徒被谋杀,其中许多人被活活烧死。哈里亚纳邦的暴力事件特别严重,由于印度正府对大屠杀的反应迟缓,因此在大屠杀之后的几个月里,对锡克教分裂分子哈利斯坦运动的支持显着增加。
英迪拉·甘地
尼赫鲁之女:早熟的正治家
英迪拉的父亲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她的母亲叫卡麦拉,来自克什米尔地区一个纯正婆罗门家庭的大家闺秀,皮肤白皙、高鼻深目、长相迷人,从小接受最正统的教育。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降生,此后,卡麦拉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卡麦拉没再生育,英迪拉是尼赫鲁和卡麦拉的独生女。
英迪拉出生之时,正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艰难的时候,她的父亲和祖父因参加独立运动,经常遭到警察的盘查、甚至抄家,两人还相继被捕入狱。英迪拉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动荡和不安宁中度过,同时也耳濡目染了民族独立的信念,这些造就了她正治上的“早熟”。12岁时,她创建了自己的“正治组织”——“猴子军”。12岁的少女应该是天真烂漫爱幻想,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英迪拉12岁时就决定要通过“正治组织”参与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去,为印度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猴子军”的创立,是受到了印度神话故事《罗摩衍那》中猴王哈奴曼的故事的启发,哈奴曼号召一群猴子搭建了一座大桥,帮助罗摩跨越大海,消灭了邪恶的国王,救回妻子悉多。英迪拉也召集了一批同龄的孩子,成立以惩恶扬善为使命的“猴子军”,主要工作是为参加独立运动的人搜集情报、传递消息。英迪拉是“猴子军”的领导,亲自参与了情报的搜集与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既反映出英迪拉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与想象力,同时也展现了不多见的正治早熟和领导组织能力。
动荡的生活让英迪拉不断成熟,而她的母亲麦卡拉健康受损、常年抱病卧床。1936年,英迪拉刚刚19岁时,麦卡拉离开了人世。麦卡拉去世后,英迪拉逐渐填补母亲的空缺,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特别是印度获得独立以后,尼赫鲁成为印度总理,日理万机,更是需要亲人的关心与照顾。此时的英迪拉已经成家,在家庭生活与“正治使命”之间,她也曾犹豫不决,但是她的出身以及成长经历,决定了她没有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生活中。英迪拉·甘地搬到了总理府,在生活上,照顾她的父亲,做好“后勤保障”,在正治上,也参与到总理的内外事务中。父亲接待各国正要,与国内正治元老们洽谈正务时,英迪拉就在父亲的身旁,默默的观察,悉心学习。父亲尼赫鲁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英迪拉也陪伴父亲的一次次外事访问,先后前往美国、苏联、中国等地,与父亲一同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见识了世界正坛最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母亲麦卡拉的过早离世,让英迪拉肩负起了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而这些宝贵的正治经历,塑造了印度未来的女总理所应该具备的见识与胸襟。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