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安全生产领域。面向煤矿、非煤矿山等高风险行业和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等重点领域,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化工园区、陆上油气井场站、海洋石油平台、油气长输管道、井工煤矿、大型地下采空区、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尾矿库、高压电站、长大隧道等重点场景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机器人研制与应用,提升机器人在高风险环境的作业水平、复杂环境的智能化水平、恶劣条件的防护水平。重点研制针对矿山透水、火灾、瓦斯、顶板坍塌等事故的高效救援机器人,针对露天矿山滑坡、坍塌类事故的监测预警机器人,针对危险化学品火场侦察搜救的多功能机器人,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现场巡回检查、值班值守及其它特殊作业需求的智能机器人,清理电力线路树障及悬挂异物的应急作业机器人等。
(三)推进应急机器人实战应用。
1.深化战术战法研究。聚焦实战场景,加强应急机器人应用战术战法研究,完善遥操作、人机协同、多机协作等技术。强化无人智能装备体系化研究,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加强高山峡谷、“断路、断网、断电”等特殊场景下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及战术方案。
2.建设试点示范力量。结合各地实际和灾害类型,选择灾害高风险区域,开展应急机器人试点示范,加强先进技术装备推广,提升实战保障能力。在西南地区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试点示范,重点开展森林草原火灾无人机巡检、大载重无人机森林草原火灾救援、自动开带机器人等应用示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展水域救援或巡堤查险装备试点示范,重点开展巡堤查险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及堤防溃口封堵智能装备、水下搜索救援机器人、水下高负载抢修作业机器人等应用示范。针对安全生产重点开展矿山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推动建设一批无人化、智能化示范矿山。在地震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依托相关实验测试基地开展灾害搜救类机器人试点示范。同时加大应急指挥通信类无人机示范应用力度,包括无人机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自主部署通信基站等;开展战勤保障类机器人示范应用,包括用于物资运送的无人机、无人车等。
3.强化配备应用。根据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推动国家及地方各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更新换代、提质升级,加大对重点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的支持力度,配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专业救援机器人,重点加强高端灭火机器人、排烟机器人、侦察无人机、森林草原火灾救援无人机、水陆空物资投送机器人等装备的配备建设。针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不断提高应急机器人配备比例,提升机器人在洪涝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高层火灾、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等领域的支撑水平。针对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强化无人机、矿山排水机器人、矿山(隧道)抢险与救生机器人、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等装备配备,增配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抗洪抢险等自然灾害救援机器人。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机器人等装备配备力度,提高灾害事故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