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化应急机器人发展环境建设。
1.健全标准规范。健全应急机器人标准体系,完善机器人载荷接口规范、实战效能测试等标准规范。加快各标卫会间涉机器人标准衔接,加强标准供给,统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战略规划。
2.完善研发体系。依托部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应急机器人研发的支撑,不断提升应急机器人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孵化器等平台作用,建设针对不同细分应急管理领域的机器人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汇聚优质社会资源,强化对实战化装备研发的体系支撑。推动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机器人测试演练基地、生产安全应急机器人综合性能检测基地,提升对实战化装备测试的体系支撑。
3.建设测试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应急管理实战需求,建设抗洪抢险测试基地、高原性能测试基地、森林草原火灾救援测试基地、地震和地质灾害搜救测试基地、石化与新能源火灾救援测试基地等一批实战应用测试基地。完善各类应急机器人检验检测及实用效能测试评价体系,推进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与检验检测能力一体化建设。研发全国应急管理系统无人机综合信息平台,服务应急管理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正策支撑力度。
协调推动有关部卫支持应急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围绕应急机器人科研攻关、产业化发展、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加强正策创新和协同融合。遴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创新产品应用。凝练应急机器人实战需求,强化关键技术“揭榜攻关”。鼓励各地制定针对性的正策措施,推进应急机器人产业发展。
(二)健全创新保障体系。
发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部属高等院校等研发机构的作用,聚焦应急管理需求,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提高优质机器人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