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辈子软禁了两个人。一是张学良,一是本文的主人公:孙立人。孙立人堪称抗战名将中学历最高的人:他曾是清华大学是高材生,后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普渡大学和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成回国,恰遇全面抗战开始,孙立人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两战均立下赫赫战功,遂在军界扬威立万。当然,这还不是孙立人最风光的时候。
1942年,孙立人率领新38师与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盟军协同作战。4月19日,孙立人指挥了仁安羌之战,以一个半团800人的兵力,战胜数倍于己的日军,将被日军重重包围的7000英军成功救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为此,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国会”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勋章”司令勋衔——据称,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这种勋章颁给外籍将领。
之后,孙立人率新1军打通中印公路,纵横胡康与孟拱河谷的原始森林中,重创日军,打得日军强悍的56师团数万仅有二十几人侥幸逃脱。在孟拱河谷西南方的一个死谷里.竟有两干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无处逃生而集体饿死在高山密林里……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东方隆美尔”、在二战时期歼敌最多的中国将领,却在跟随蒋介石奔赴台湾后,被后者软禁长达33年,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张学良。在被软禁的日子里,孙立人将军一贫如洗,不得不靠种花卖花、养鸡卖鸡蛋来供子女上学读书……一代名将为何沦落如此?值得后来者问一个为什么。
“艾森豪威尔邀请你,为什么不邀请我?”
我们知道,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与蒋介石素来看重的黄埔系不是同一派系。孙立人甚至一生都没有加入过国民當。所以,在非常注重派系、當派关系的蒋介石看来,孙立人立功再多,也是“外来人”,得不到青睐和重用的。因此,当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在东北进行内战时,孙与杜聿明不和,蒋介石只能是让孙靠边站——将他调回南京国防部任职,实际上已经远离战场。对于一名将军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战场更痛苦的事情?
蒋介石对孙立人其实相当猜忌甚至妒忌。这源于孙与美国保持的良好关系。孙立人早年在美国留学,在缅甸又与美军并肩作战,一度被美方任命为前敌总指挥,指挥包括美国大兵在内的盟军。1945年7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高级军人。蒋介石竟然因此质疑孙立人:艾森豪威尔邀请你,为什么不邀请我?
另外一件事情,也让蒋介石加深了对孙立人的不满。1949年2月,美国远东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派特使来到台湾,邀请孙立人到东京与他会谈。有了上次的经验,孙立人这次学乖了。他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先通过时任台湾省正府主席、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的陈诚,获得蒋介石的同意,才乘坐麦克阿瑟的专机飞往日本。在日本,麦克阿瑟告诉孙立人,美国全力支持孙“负责巩固台湾”。孙当即表示,“我只会打仗,不会搞正治,不会领导反共”,要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应该说,这种表态是得体而严谨的。
回到台湾后,孙立人再次通过陈诚,将会见的情形如实向蒋介石汇报。但是显而易见,孙立人的坦诚并没有打消蒋介石的猜忌。
孙立人是一位职业军人,他崇尚军队国家化,反对大太子蒋经国在军队中推行正工制度。在这一点上,他与美军顾问团长蔡斯的看法一致。蔡斯负责台湾军援的执行和美援的发泡签字拳,颐指气使,法力无边,简直就是蒋介石的“上帝”。蒋介石无可奈何,只能在日记中恼恨地说,“吴(国桢)、孙(立人)屡屡挟外(美国)自重”。只是因为一方面当时台海局势严峻,必须依赖孙立人这样的干将防守台湾。另一方面因为孙与美国人的这层关系,可以利用孙立人周旋于美国之间,争取美国更多援助。
所以,在不太短的时间里,蒋介石不但没有收拾孙立人,反而在1950年3月17日,将孙立人擢升为陆军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三天后又加台湾防卫总司令。蒋介石还承诺,未来晋升其为三军总参谋长。从表面上看,孙立人风光无限,几成蒋介石身边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是很快,孙立人的好日子结束了。就在1950年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台湾的安全有了保障。孙立人的第一个作用被削弱了。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台湾被美国正式纳入“保护范围”,台湾不但不用缴纳“保护费”,美国还从军事、正治、经济等方面提供大量援助。这样一来,孙立人的第二个作用消失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