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川军就是川渝的军队。
当年的川渝军队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派系众多,自支持同盟会的熊克武联盟被北洋军打败,开启川军内战,到刘湘击败刘文辉,大体统一四川为止。前前后后,川渝存在过的的大小军阀加起来,有四十多个之巨。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人能准确无误的把当年川系军阀的割据图给描绘出来。
▲四川军阀割据图(并不准确)
二是比较团结。虽然川渝军阀多,且派系之间矛盾很大,但川军内战从来都不是以打死对方为目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打赢的一方不仅不会赶尽杀绝,反而还会帮失败者找台阶下。因为当两支川军在“激战”的同时,双方的长人有可能正在十里之外的茶馆里切磋麻将或是吃麻辣火锅。
也正是由于有这个感情基础,因而往往当外部势力闯进四川时,川军可以立即停战,专心一致对付外敌。比如当年红军入川,中央军入川时。川军都还算是比较团结的。
可以说,当年川军对外的态度,就是不管您是哪里来的爷,您去哪都可以,请便。只要别常驻四川就行。
再还有一点。因为打仗不下死手,所以川军混战的强度一般都不大。很多情况下,都是军队在前线打着玩,放空枪也很常见。一些闲的无聊的老百姓还会一旁观战。就像看戏一样,贼特么来劲。
川军的第三个特点是身经百战。这里没有调侃的意思,真的是身经百战。
因为从1913年熊克武讨袁之役开始,川渝几乎是年年都有混战。
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混战有如下十三次。
一、1915~1916年,护国军与北洋系在川渝大打一通。川渝军阀分为两派,分别支持护国军和北洋系。最后,四川被滇黔军阀所控制。四川军阀没有胜利者,都给外省军阀当了孙子。
二、1917年,滇黔军阀压迫四川人,也压迫本地军阀。尤其是滇军要裁减川军编制,激起了川内实力派不满。于是,本土军阀便与滇黔军阀大战了一场。最后,川军武备系的老大刘存厚成为胜利者,出任四川督军。
PS:川军有九人团、武备系、保定系、实业团系、军人系等几个主要派系。
三、1918年,由于刘存厚亲北洋正府,这导致亲国民當的熊克武对其很不满。于是,熊克武联络滇军,杀回四川,赶跑了刘存厚。
值得一提的是,熊克武当时实力不足,为了招揽人心,他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将川渝划为若干防区,卫派由他任命的各师师长到各防区自主发展。这些师长有征税、征兵、征粮饷等特拳。相当于古代历史上的节度使。实质就是土皇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川渝军阀会有如此之多,且各个都还有混战资本的原因。
▼时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的熊克武
四、1920年,由于滇军意图吞并川军,熊克武与滇军闹掰,双方大战一场,熊战败。为了不使川军被吞并,熊克武选择与刘存厚和解。后来两人联手,打跑了滇军。但因为两人积怨太深,没有外敌后,两派人立马就翻脸了。最终熊克武打败刘存厚,出任四川省督军。而刘则退出一线军阀行列。
五、1921年,湖北督军王占元下野,再加之张作霖入关,威胁直系的后方。湖北出现了罕见的统治真空。熊克武派小弟刘湘趁机率大军出川,意欲控制湖北。后来吴佩孚是亲自抵达宜昌督战,才打跑了刘湘。
六、1922,刘湘见羽翼丰满,便联合杨森对大哥熊克武倒戈一击。但没想到杨森就是个纯傻叉,他在刘湘还没完成战备的情况下就提前对熊克武下手。结果熊部一个反击,杨森就被打得全军覆没,宣布投靠吴佩孚。而刘湘则无奈宣布下野。
七、1923~1924年,熊克武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再一次内地。吴佩孚见机,便出钱支持杨森,同时还找到刘存厚,支持他们一起倒熊。后来吴佩孚再次亲率大军赶到宜昌督战,并电请刘湘出山协助。二刘加杨森,背后还有强大的直系助战,熊克武无奈,只得宣布下野。退出川内一线军阀行列。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