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韦家大屋距县城60公里,距万佛湖南岸5公里。从舒城县城出发,可先畅游万佛湖,再从南岸码头乘车,即可到达山色秀丽的新四军四支队旧址韦家大屋,也可自己驾车沿舒晓路直达山七镇,再拐弯到高峰乡东港村韦家大屋。先在新四军四支队旧址停钞敡下车,跨山河公路对面是一个旧址醒目标识牌,从停钞敡到韦家大屋旧址建有长500米、宽4.5米的红色旅游大道,沿着通向旧址的水泥路,两边是高大的彬木树,走在林阴大道上让人不觉有一种庄严的肃静感。向前步行数十米,是一座高大气派的新四军四支队旧址牌坊门楼,高12米,宽10米。它的正面和背两面各有一幅对联,正面对联:“战旗辉日月,驰骋江淮三千里”;“铁血铸军魂,威镇大别十万峰”。讲述的就是新四军四支队将士们在大别山创造的辉煌战绩。背面对联:“如诗如画,杜鹃花染英雄血”;“斯事斯人,青史名留壮志篇”。这是对高敬亭将军的深切缅怀。
参观过牌坊门楼,穿过前面的一座小桥,就来到了新四军四支队的大型浮雕塑像群。它的高为5米,宽为10米,分为三个画面。正中间的画面是新四军四支队组建时三位高级将领,中间是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两边分别是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和正治部主任肖望东。右边的画面是高敬亭将军率领四支队战士转战鄂豫皖,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下边的一幅画面是四支队在以东西港冲为中心,在蒋家河口与日寇作战的激烈场面。这一战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也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仗。从浮雕拾阶而上79级台阶,是占地达1000平方米的新四军四支队皖西革.命旧址纪念碑。碑高为18.8米,碑身朴素,前后各印有“新四军皖西革.命纪念碑”和“新四军四支队烈士永垂不朽”题词。为了纪念高敬亭和四支队战士的丰功伟绩,以及牺牲在这里的那些无名英雄,特立此碑。
从纪念碑下来,再向前走100多米就是韦家大屋,韦家大屋背面靠山,前面是一片开阔地,门前还有“月牙塘”和胡家河。传说:韦家大屋坐落于“美人地”,门前形似月的塘就是美人梭头的镜子,前面流淌的胡家河就是美人洗脚的地方,韦家大屋就坐落在“美人”的怀抱。韦家大屋左右各一座山坡环抱,它还验证了农村的一句俗语:“左青龙,右北虎”,并且在门前开辟了“月牙塘”,以示“蓄水聚财”。可以看出当时主人选址建设时十分注重“风水”。沿月牙塘四周栽种了数十棵垂柳,纤细、修长的柳条一律垂向下,倒映在“月牙塘”中,柳、影和塘形成了和谐的统一。绕过月牙塘,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便是韦家大屋旧址,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正面是围墙,其他三方面是房屋,中间是庭院。进入韦家大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屹立在旧址中央的高敬亭将军的半身铜像,大门正对面是10间老式0房屋,用于复原陈列馆和高敬亭将军休息指挥所布展,大门的左右两边各建有6间平房,右边6间平房是战史陈列馆,左边6间平房用于接待室和办公室。无论是旧址老房恢复,还是重新修建的平房,一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部用青一色的仿古青砖修葺,白石灰勾缝,好像象征着高敬亭将军的“清白”。又好像要向人们诉说着新四军四支队不平凡的历史。
1938年4月底,高敬亭将军率四支队首先进驻在舒城县九井。两天后,部队前进到了乌沙,发现乌沙地形更好,司令部等机关遂转移乌沙。20天左右,高司令感到乌沙地势低,冲狭窄,于是又重新选择驻地。他打开地图,看到东港冲地势比较高,四面环山,中央平坦,东抵一望无垠的皖中平原,西入巍峨的大别山,南临安庆,北濒合肥,横扼安合公路,是块打游击、抗日寇的理想根据地。因而就把司令部以及警通连、情报、侦察等分部队转移到东港冲韦家大屋。7月,司令部迁至西港的钝斧庵,正治部和机关仍驻守在韦家大屋。
新四军四支队进驻韦家大屋期间,积极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战争,纵横驰骋于皖西、皖中、皖东以及苏北广大地区,一共进行了90多次战斗,共击毙、击伤敌军2300多人,缴枪1400多只,军马20多匹,击毁敌人汽车156辆,汽船2艘,新四军四支队也由原来的3100人发展到110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1938年5月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战。这场战斗出敌不意,行动迅速,仅用十几分钟,干净、利落地毙敌20余人,缴枪11支、敌旗一面,以及一些枪弹等。蒋家河口一战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也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1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