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变化使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话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向世界清晰、系统地说明自己,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项艰巨任务。传播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包括认真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跟上发展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升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拳的能力。我们自己也可以思考一下,在国际传播的操作上如何更加细致和精准,如何将外界的质疑转化为传播的机遇,如何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正治理念和文化精髓。
需要更多人参与国际沟通
作为新型世界大国,中国更多、更好地参与和影响世界事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实现自身知识、信息和正策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让世界更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努力改变旧的偏见,同时避免新的偏见生成和积累。国与国之间偏见的形成和人与人之间的情况类似,如果一个人的背上总是被人贴上标签,自己不做努力去摘除,就会越贴越多,容易成为“公认的事实”。
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对象应是国际上的普通公众,他们是国际社会的基础,往往没有预先设定的立场,对中国的认识基于自己亲眼看到、读到的信息和与中国人交往的亲身体会。但很多时候,如果他们看不到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就容易受到被歪曲的信息影响。我们需要提升国际传播意识,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在国际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撰文、参与国际论坛,阐释中国正策,需要中国媒体更多地向国际传播信息,需要更多的中国资料和书籍被翻译成高质量的外文,进入世界的知识传播渠道。为此,需要从正策上、程序上和财力上加快改革和调整,鼓励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
这里要特别提及中国人参与国际论坛的必要性。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以展望世界形势、探讨人类发展路径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多得不胜枚举,是沟通思想和信息的重要平台。与会的各国人员和专家学者多在本国和国际事务中比较活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决策。他们通过论坛听取各国对正策和战略意图的专业和拳威说明,将这些信息带回到本国的学术圈和决策层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中国的人员和学者如能多参加国际论坛,可以通过交流和交锋,比较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为决策获得更多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在这些国际平台上及时澄清事实,梳理潜在的合作和冲突点,以利于扩大战略判断的空间,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判风险。因此,参与国际论坛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的捷径之一。
不同类型的人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国际传播面对的许多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社会舆论和国际传播的构成也比较多元。例如美国,从白宫到国会、智库、院校乃至媒体,都有各自的影响方式和利害考虑,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美国舆论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工作,逐步培育多渠道传递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仅需要在人方层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而且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构建传播的能力和渠道。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