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长可以拒绝孩子很多过分的要求,但是不能拒绝孩子对我们爱的期待,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拒绝理由,一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还爱他。
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都是教家长怎么正确拒绝孩子,当然并不是指拒绝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还是应该适当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说到满足,也并不是像超市那个妈妈一样,为了让孩子开心,无条件的满足他,过分的满足相当于溺爱,久而久之会滋生孩子的任性,所以我们也要把握满足的度。
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这方面的要求也几乎从来不拒绝,特别是爷爷奶奶,经常看到商场里的爷爷奶奶们被孙子孙女牵着走,要这要那,无论是新上市的芭比娃娃还是新款电子玩具,再贵,老人们也想办法满足,尽管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玩具了,都说隔代人亲,可大部分隔代人“亲”的仍然仅停留在物质上。
可以试想一下,这种不打折扣的满足下去,小公主小霸王的滋生是早晚的事,因为久而久之无条件满足,会让孩子们在心里形成一个定式,那就是”我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当中,会慢慢出现缺乏奋斗意识,性格任性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家长需要给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恰当地满足,因为它可以提高我们孩子的幸福指数,能够激发孩子潜在的动力,面对奖励和想要的东西,他们也能够为之努力去争取,那怎么做到给孩子恰当的满足呢?
也有三个原则:
1.接受孩子的情感,比如在商场和超市里,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会要求买,这也是他们自然情绪的流露,我们要接纳孩子这种情绪,想想我们小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要想办法满足他,比如他想买一个坦克车,因为在邻居小朋友家玩过,特别想要,那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真的喜欢,那你想想怎么能赚钱买呢?孩子会自己提出,主动做家务或者好好表现之类的,这时候你可以肯定孩子的办法,并实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这样一来,也能够培养他的积极上进的意识。
3.如果真的满足不了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骗孩子。比如商场里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家长认为玩具够多了,不给孩子买,于是孩子就耍脾气,家长就说:咱们今天没有带够钱,要不然咱们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
你可能心里清楚,基本就没这个下一次了,但是孩子还一直再等,他如果忘了这件事就过去了,如果还记得,那你下一次又需要敷衍骗他,所以这已经完全影响到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家长总是以为孩子会相信我们的话,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可能早已察觉到你的敷衍,所以慢慢又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
当孩子内心的需要被满足的时,他们就会产生快乐,幸福等比较积极的情绪,那反之就会产生比较愤怒,伤心等消极情绪。我们恰当的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其实能够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境,而这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要求时,会采用一个普遍的前提来决定是否满足孩子,就是告诉孩子”你要是表现的乖,我就奖励你,你要是表现的不乖,那肯定不能满足你了“,这样的拒绝理由当然是孩子不乖,那这时候你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如果我表现的乖,我的需求就会被满足“。
然后孩子就会拼命的去做一个乖孩子,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孩子就忽略了自己最开始提出这个需求的目的,家长的教育手段也就随之失效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学会适应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也是三观建立的过程。现在我们为人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即使不能满足孩子,那他们也是有知情拳的,他们有拳利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以后能,需要多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