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父子三人轮流陪我睡 父子婆媳轮流换

时间:2018-01-22 18:43:45  

父子三人轮流陪我睡 父子婆媳轮流换

父子三人轮流陪我睡 父子婆媳轮流换

  古代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东坡两兄弟的婚姻也是如此。

  老苏夫妇认为,两个儿子当先成家,再取功名。一是,他们想让两个儿子取本地的姑娘,这样对女方的家庭知根知底,便于了解。二是,如若两个儿子未婚进京,并且一考而中,一定会有人宦或富商人家上门提亲。按照那时的风俗,这是一定的。因为京都中很多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

  1054年,东坡18岁,娶了15岁的王弗小姐。

  1055年,子由16岁,娶了14岁的旧家之女史小姐。

  他们的婚姻很幸福,不是因为包办婚姻不会出毛病,也不是这样的婚姻都幸福。先生说,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影片的经典台词:“婚姻怎么选都是错,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也许苏家兄弟的婚姻恰巧就是正确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不管怎么说,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长处就是简单省事,容易成就,少废时间,选择的自由大,范围广。

  子由婚后,老苏带上兄弟两个便启程赴京了。那是1056年,老苏四十七岁。自从上次落榜铩羽而归,虽然日日陪伴儿子用功,自己也一直坚持苦读不懈,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想求取功名,博个一人半职。他们父子三人在四川成都拜见了大人张方平,在其古道热肠下,虽然自己和文坛泰斗欧阳修相处并不十分融洽,还是给其写了一封推荐信。同时,还有一位雷姓朋友,也给梅尧臣写了一封。在那个时代,有了这两封推荐信,他们在求人的道上无疑又多了一个筹码。

  这次东上,他们从旱路赴京,迢迢万里,穿剑阁,越秦岭,大概需要两个多月。

  1056年5月,三苏到了河南汴梁。他们寄宿在僧庙,等待秋季的考试。这是礼部的初试,只是选择考生以备次年春季皇帝陛下亲自监督的殿试。

  眉州来京的四十五个考生之中,苏家兄弟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内。在等待来年春天殿试的日子里,父子三人在京都盘桓游览,参加社交活动,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结交。苏洵在此期间,便把自己的著作呈给德高望重的欧阳修。在欧阳修的引荐下,老苏也得以认识一些高人显宦。但是苏洵很自负,在当时的某些领袖人物心目之中,并未留下多少好印象。

  兄弟俩则不同,他们逛街市,下馆子,在寒冷的露天之下,羡慕的注视着大人乘着马车在街上呼啸而过。不知道那时那地,他们作何感想?

  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欧阳修任主试人,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人。对于科举之路,我专门上网搜索脑补了一下。才知道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多么的艰难。科考的第一步是考童声,没有地位的人,有的到了70岁还在考童声。难怪咸亨酒店的客人都会嘲笑“孔乙己”那么久,仍不得秀才之名。秀才真的很难考,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孔乙己”。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竞争激烈,一般10-20个秀才选取一名,考上就是举人。做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考试。会试在春天举行,也叫会闱。淘汰率在90%以上。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进士”。层层筛选,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横溢,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等待和坚持。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坚持,不都是为了这一刻吗?现在,都说参加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可在封建的科举时代,这哪里是万人过桥啊?还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隐没在乡间?止步于乡试?

  而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这是多么不容易。要是没有过关斩将的本领,又如何博得头筹?关于东坡文章获第二的缘由,前章有提到,在此不赘述。1057年4月8日,东坡考中。4月14日,成为进士。那年他正好20岁。从此以后,他便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2.杜撰巧过关,父子复东归

  眉州青年东坡,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无人可及的才情,初露锋芒。他的脱颖而出,说起来,还是杜撰帮了忙。他在论赏忠之宽厚时,引用了一段历史事例。他说“尧做贤明的君主时,皋陶做法人。在处决一个犯人时,皋陶反复说此人要杀。尧反复说宽恕此人。”这些对话充分体现了皋陶处理的坚决,尧的宽厚。颇可证实贤君用人之道。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