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人梅尧臣读罢,对两人的对话有些不解,不好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就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这样会贻笑大方。东坡因此得以混过。考试过后,梅尧臣向东坡求证此话出处,诚实的东坡承认那段对话是杜撰的。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不知当时是否失色?东坡自信的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耳。”
只有东坡,敢如此率性而为。
唯有东坡,敢为人先,在那么重要的殿试中听从内心的发声。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
在宋代,凡考中的举子一经录取,需要拜谒主考人,致敬老师知遇之恩,并修函感谢恩德。主考人和录取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欧阳修看东坡,真是上天眷顾,那是给大宋最好的礼物。如果不是欧阳修当时的“大公无私”,东坡该是天下第一。第一或是第二,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到东坡致谢信后,他说:“读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此话一出,京都哗然。为什么?当年有个作家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惜,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的话该有何等力量啊!欧阳修大力赞赏的举子,该是多么优秀的人啊!从此以后,东坡便声名显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据说,欧阳修曾对儿子说过“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真无人再讨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讨论东坡。即使他的著作一度禁阅,还是有人暗中偷读呢。
东坡的人途正要开始,母亲程式病故。按照儒家之礼,身为人子,即使人至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孝两年三个月,方可返回复职。东坡姐姐数年前去世,父子三人进京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年轻媳妇。如果没有可亲可敬的母亲程式,享誉千载的“三苏”只怕是镜花水月。她对丈夫的默默鼓励支持,对儿子谆谆教诲,言传身教。她一生含辛茹苦,只愿丈夫发奋,二子成才。父子三人终于高中,名满天下,喜报还未传至家中,她已经积劳成疾而死,造化弄人,真是无语。如若苏母在天有灵,得知自己牵肠挂肚的丈夫和儿子博得头筹,并且在以后的文学史上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她一定也含笑九泉啦。
父子三人闻听噩耗,急速返家。在一个山坡下名为“老翁泉”的地方,挑选一处作为苏家的茔地。后来苏洵也葬于此处,因为老苏常称那里为“苏老泉”。这一段落,我们看到了老苏在祭妻文里的款款深情,“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魂兮未泯,不日来归。”这难道不是最美的情话吗?
葬了母亲之后,还剩下的一年零三个月,是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兄弟二人和年轻的妻子住在一起。东坡常到青神岳父家去。青神是美丽的山区,那里清溪深池,山巅有佛寺。涉足其间,令人有飘飘欲仙,超然脱尘之感。东坡常与岳父家叔伯表兄等前往庙中游历,在桥堤上野炊。夏季夜晚,他们在茅屋外,吃瓜子炒蚕豆。年轻人的时光,总有太多的美丽传奇。在青神中岩景区,东坡和妻子王弗的初恋地,那传为佳话的“唤鱼池”至今供人观赏。那里是东坡童年的乐土,求学相廉斏婚的地方。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小姐,她名唤“二十七娘”,是命定与苏东坡一生不可分的。不过,那是11年之后的事情,暂时不再提起。
当两对年轻的夫妻在眉州游山玩水,纵情欢歌之际,老苏一直在等待京里的认命消息。妻丧和母丧是不同的,他在此期间可以接受人职。虽然有巨人显宦答应提拔他,可迟迟没有消息传来。最后他终于等来了消息,却是要他赴京参加一种特殊考试,老苏拒绝了。他有了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最后他以年老多病为辞谢绝了。
1059年6月,老苏又接到朝廷圣旨,内容仍是和上次一样。他又再度辞谢。并表示除非有人能使他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试。
事实上,老苏自妻子死后,他已经准备远离家乡而不复返。
在居丧期满之后刚过两个月,父子三人又再度启程入京。
和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同行的还有两个年轻的媳妇。他们安排好母亲灵柩,又使人请了六尊菩萨像。出发前,苏洵正式把这些佛像供在庙里,并且向亡妻灵前告别。
和第一次不同的是,那次出蜀,前途未知,世事难料。现在他们已是文学巨著,宦途成功几乎确然无疑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